close
第一次聽到Colmar這個城市是有次問我實驗室的同事Strasbourg如何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覺得姑且不論城市的知名度,Colmar的風格其實跟Strasbourg很像,除了規模較小之外。該有的亞爾薩斯(Elsass,也就是這兩個城市所在的法國省份)特色,一樣不缺。而住在Freiburg的好處就是,要出國隨時都有機會,往南大約一個鐘頭的車程就可以抵達德瑞邊界城市Basel,而往西約半個小時的慢車就可以抵達德法交界的萊茵河畔Breisach,至於從這邊繼續坐公車到Colmar也只要四十分鐘的車程,所以出國就是家常便飯,連護照忘記帶也沒有關係,因為根本不會有人在邊界檢查。只是跨越邊界,告示牌上語言也全部不同,打招呼也從Guten Tag瞬間變成Bonjour,對於長年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說,這種感覺一定會很新鮮,就跟下雪一樣。

亞爾薩斯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命運乖舛的地方,對德法歷史稍微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這個地方曾經屬於法國治理,也曾經歸屬德國管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完全屬於法國的領土至今。這個星期德文課的時候提到地方誌時,不僅提及德國部份,如Freiburg跟黑森林區,還提及亞爾薩斯省的Strasbourg跟Vogesen森林區。有個同學就問說,現在亞爾薩斯全部都屬於法國嗎?老師回答:是,但是他們並不覺得他們是法國人,同樣他們也不覺得他們是德國人,他們覺得他們就是亞爾薩斯人,甚至這個地方有他們的方言存在。這個現象大概以Vogesen為界,從Vogesen以西,對於法國的認同感才越來越強。

公車抵達Colmar的火車站後,先走進市中心找Information center,拿了一張城市地圖後,就開始到處晃。其實應該要在Unterlinden那邊就要下車,否則從火車站走到Information center還有不算短的距離。由於亞爾薩斯曾經受德國統治,因此這邊很多地名還是用德文名稱,所以也常見道路名稱是德文,但是街還是用rue(法文)來命名,比如說:rue Braut (新娘街)。

從Information center出來的第一個景點就是Unterlinden Museum跟劇院,不過這兩個地方我只是路過照相而已,為什麼不進去博物館參觀,因為門票不便宜(我不覺得在這邊會有什麼令人驚奇收藏的博物館竟然要收7歐的門票費)而且解說必定是法文(以我能夠了解的法文字,我想我還看不懂那些東西),在這樣的考量下當然興趣缺缺,所以就直接走到這個城市最有名的景點參觀:人頭屋(Maison des Têtes)。人頭屋的特色在於它牆面上的裝飾掛了許多人偶面具(至少上百個),1609年為Anton Burger建造(後來他成為Colmar的市長),到1724年時由於牆面上的裝飾而得到人頭屋的封號。這個人頭屋頂上站著的人偶雕像可也大有來歷,這是由自由女神像設計者Auguste Bartholdi在1902年所製作的,而Colmar也是Bartholdi的出生地,當然在此也會有他的博物館。


人頭屋(Maison des Têtes)

亞爾薩斯的街道跟房子有其獨特的風味,雖然同樣是鄉下地方,德國南部的黑森林區跟瑞士同樣都是木造斜屋頂的房子,大約兩三層樓高,當然也可蓋至四五層高,風格上感覺比較儉樸,德國來說使用的顏色較為單調保守,幾乎清一色為棕色,木窗也是盡量維持原色,因此鄉村呈現的是一片安詳。至於瑞士雖然屋頂呈現的顏色也是以簡單為主,但是在窗戶上他們會有比較多不同的顏色出現,所以整體呈現的感覺比起德國稍微具有活潑的朝氣,至於亞爾薩斯的建築,顏色上就比起這兩地更多變。老城區街道上的建築大概不脫離這種形式:牆面看到有木頭直接嵌於內,房屋本體顏色(大部分為淺色,跟深色的木頭架構呈現明顯的對比)跟窗戶顏色大概不會相同,所以色彩繽紛。另外屋頂的瓦片也大有玄機,通常我們在德國看到的屋頂大概都是深棕色為主,但是這邊深淺皆備,還有綠色的屋瓦出現,甚至排列成幾何圖案(增加美觀?),這時候我就會想起那時候在Fasnacht的鳥人裝,我實在就沒有辦法理解,到底是鳥人學瓦片,還是瓦片學鳥人。而這樣的建築在Colmar的Tanner區(Quartier des Tanneurs)保存相當完整,該區曾經在1968-1974年間進行重整,為的就是保存這個城市的舊市中心以及這些高大的、利用木頭作為框架的建築。


典型亞爾薩斯的房子樣式(Tanner區)




看到各種顏色的屋瓦(上),就讓我直接想到鳥人裝扮(下)

雖然這看起來有點騷包又花俏的房子是亞爾薩斯的特色,但也不是所有的房子都這麼蓋。Maison Pfister也是一棟花俏的建築,但是他的特色在於牆面的彩繪。這棟1537年所蓋的房子,主人是一個富有的製帽師傅Ludwig Scherer,在簡介上稱這棟房子是文藝復興的寶石,彩繪的內容跟聖經人物與十六世紀的德皇有關(依舊不脫政治與宗教)。所以雖然這棟建築的依舊部分為木造,但是是用在陽台的部份,跟一般的當地建築把木頭拿來當作骨架的用途不同。




招牌在這邊也是特色(上) Maison Pfister (下)

離Maison Pfister不遠處就是自由女神雕像設計者Bartholdi的出生地,當然現今已經改為他的博物館。但是對於Bartholdi的了解也僅止於此而已,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多做介紹。甚至在來Colmar之前,我根本不曉得自由女神的設計者就是在這邊誕生的。

Colmar最為人所知的景點除了人頭屋外,應該就是小威尼斯(Petite Venise)了。雖然我還沒有到過威尼斯,不過人稱水都的城市,自然是到處都充滿水道,Colmar這邊雖然不是到處充滿水道,但是因為在這個區域房子沿著水道兩旁而建,加上有遊船穿梭其中而贏得此美名。不過假如你幻想著有個船夫在後方搖槳使船,那或許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讓人有點錯愕:船上放著一個硫酸電池,槳當然是由電作為動力推動,而人只負責掌控船行的方向而已。看來時代在進步(我自己是蠻希望看到真的有人在那邊搖槳,好歹這樣比較有古風)。


小威尼斯

Colmar的簡介中列出的博物館有四座,除了Unterlinden、Bartholdi、自然史博物館外,還有一座玩具博物館(Musée du jouet et des petits trains)。我只想過個輕鬆的午後,所以不管什麼有關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對我來說都太沉重,玩具倒是挺有意思的。從剛走進玩具博物館就可以感受到童趣的降臨,好多可愛的布偶撐著傘掛在天花板上,而展示的玩具還是以布偶居多,尤其有一整櫃的芭比娃娃,而這些芭比娃娃的歷史大概都有四十年左右,另外還有許多模型之類的玩具,雖然稱不上古董,不過年紀想當然爾都比我大。有一整個櫃子的展示全部都是熊玩偶,雖然看到這樣的陣仗很吸引人又讓人感覺很溫馨,不過這種玩偶要保持乾淨不容易,而且價格也不便宜,雖然每次逛街時總想買個一兩隻擺在房間裡面,但考量到現實面後總是作罷。另外還有不少紙牌拼圖這類的遊戲展示,不過讓人駐足最久的應該還是三樓的火車模型展。這些停在軌道上的火車當有參觀者登上三樓後,就會開始啟動,不純粹是火車模型展覽,也包含車站、周邊佈置等,當然一些鐵道相關的設備模型也一應俱全,從古至今,蒸汽火車頭到現在的TGV、ICE皆在展示範圍內。


玩具博物館

講到TGV,今年六月開始從巴黎到Strasbourg也開始有TGV行駛,想到今年年初從Paris回到Strasbourg光火車就坐了五個多小時(還加上誤點),而TGV只需要兩個鐘頭多一些,心裡就很想享受這樣的極速快感,不過我想短期內我應該不會到巴黎第二次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