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30 (一) pm7:30 國家音樂廳
Program:
Chopin: Ballade in G minor, Op.23
Chopin: Polonaise No.6 in A-flat major, Op.53
Chopin: 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
Rachmaninov: 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6
Rachmaninov: Morceaux de fantaisie,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p.3 No.2
Balakirev: Islamey
在節目的宣傳上,不管是海報還是愛樂電台的廣播,都是Kern打破三十年來Van Cliburn鋼琴大賽的魔咒,為第十一屆的金牌得主。而這位色藝雙全的鋼琴家,這次獨奏會開出的曲目也相當有誠意,上半場全為蕭邦的作品(且難度皆高),下半場的作品全為俄派的樂曲,尤其開出以難度與炫技出名的伊斯拉美,未聽就可以期待這場獨奏會將會令人印象深刻。
即便上下半場的曲目選擇皆為浪漫派的作曲家,但是處理的風格實在讓人覺得判若兩人。我一向喜歡乾淨俐落的Chopin,Kern所演奏的蕭邦,在Ballade下的第一個音開始就開始有種不祥的預感:很多聲音總是在一片渾濁中度過,加上一些我認為有點怪異的詮釋,例如內聲部的音量過大或者左手聲部幾乎沒有清楚展現的問題、加上一些很個人化的彈性速度,都讓我印象中的蕭邦在她演奏底下產生陌生感。Kern的技巧不是問題,對於像她這種鋼琴大賽過關斬將出身的鋼琴家來說,演奏所追求的都是比技巧再層次更高的東西。不過他在Polonaise中的那一連串左手的八度音斷奏以比一般演奏還來得快的速度詮釋,讓人感受到他手指凌厲的攻勢,雖然聲音還是在運用過多的踏板下一片矇矓。上半場最後一首曲目是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這首曲子跟前兩首相比狀況雖然好得多,但是聲音的層次問題還是沒有讓人特別滿意,尤其是第一樂章的開頭Doppio movimento段落開始的一連串八分音符就這樣踏板一口氣三四個小節,想像那種聲音當然是有點恐怖的。
一般認為蕭邦屬於浪漫派的作曲家,其風格跟早期巴洛克音樂所強調的複音音樂(尤其指J. S. Bach)大相逕庭。不過前陣子在看Said所寫的音樂評論集中,似乎有提到某個研究者特別提出其實蕭邦是複音音樂之集大成者,很多線條都是經過算計的(確切內容已忘,無法精準描述)。從這觀點來看,當然樂曲中就沒有所謂的主旋律跟伴奏的分別,所以如何尋求聲部間的平衡、強調怎樣的旋律線條就跟演奏者如何去看待這份譜密切相關。上半場結束後我們只覺得,雖然Kern的技巧遊刃有餘,但是她的讀譜可能跟我們所熟悉的詮釋手法差異過大,造成聽覺上的落差。
原本很害怕下半場也同樣是這樣的狀況,不過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下半場開場的第一首作品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Kern表現出的聲音層次多變繽紛,像拉赫這樣的作曲家,寫出來的作品常常是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演奏,而過於暴力的觸鍵就很容易導致大聲卻缺乏雕琢的聲音。當晚的演奏在這部作品中,觸鍵上的靈巧度與力度幾乎完美,音樂所迸出的火花也比她在2004於harmonia mundi的錄音更多。三個樂章一氣呵成的演奏讓人感受到現場的震撼,整場音樂會聽到這首演出,也已經值回票價,只是我們更加確信她可能對於蕭邦的東西沒有”共振”的感覺。第二首同樣也是Rachmaninov的作品,這首從Morceaux de fantaisie選取的前奏曲早已熟悉,如鐘聲一般的旋律一開頭就沒有保留地展開,音樂在聲量差距極大的變化下行進,和聲平穩均勻,各聲部的聲音獨立性強但又和諧,是很漂亮的聲音層次。這兩首作品下來後讓人滿足不已,技巧純熟不說,詮釋上所具備的知性感性,就是印象深刻。
最後一首伊斯拉美是Balakirev所作的一首鋼琴炫技曲目,主要是採集俄羅斯高加索山區的民謠匯集而成,僅僅九分鐘左右的曲子撇開旋律不論,光手部的動作就讓人眼花撩亂嘆為觀止。即便是慢板的部份在和緩的旋律進行中,炫技的音符也沒有給演奏家太多喘息的機會。還是只能用目不轉睛跟嘆為觀止兩句話形容,這下半場的演出實在比上半場讓人驚喜太多了。
最後的三首encore pieces也是充分展現Kern的技巧,雖然票房不算理想,不過觀眾跟Kern都展現了雙方的熱情,讓這場音樂會有相當不錯的結尾。
Program:
Chopin: Ballade in G minor, Op.23
Chopin: Polonaise No.6 in A-flat major, Op.53
Chopin: 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5
Rachmaninov: Piano Sonata No.2 in B-flat minor, Op.36
Rachmaninov: Morceaux de fantaisie,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p.3 No.2
Balakirev: Islamey
在節目的宣傳上,不管是海報還是愛樂電台的廣播,都是Kern打破三十年來Van Cliburn鋼琴大賽的魔咒,為第十一屆的金牌得主。而這位色藝雙全的鋼琴家,這次獨奏會開出的曲目也相當有誠意,上半場全為蕭邦的作品(且難度皆高),下半場的作品全為俄派的樂曲,尤其開出以難度與炫技出名的伊斯拉美,未聽就可以期待這場獨奏會將會令人印象深刻。
即便上下半場的曲目選擇皆為浪漫派的作曲家,但是處理的風格實在讓人覺得判若兩人。我一向喜歡乾淨俐落的Chopin,Kern所演奏的蕭邦,在Ballade下的第一個音開始就開始有種不祥的預感:很多聲音總是在一片渾濁中度過,加上一些我認為有點怪異的詮釋,例如內聲部的音量過大或者左手聲部幾乎沒有清楚展現的問題、加上一些很個人化的彈性速度,都讓我印象中的蕭邦在她演奏底下產生陌生感。Kern的技巧不是問題,對於像她這種鋼琴大賽過關斬將出身的鋼琴家來說,演奏所追求的都是比技巧再層次更高的東西。不過他在Polonaise中的那一連串左手的八度音斷奏以比一般演奏還來得快的速度詮釋,讓人感受到他手指凌厲的攻勢,雖然聲音還是在運用過多的踏板下一片矇矓。上半場最後一首曲目是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這首曲子跟前兩首相比狀況雖然好得多,但是聲音的層次問題還是沒有讓人特別滿意,尤其是第一樂章的開頭Doppio movimento段落開始的一連串八分音符就這樣踏板一口氣三四個小節,想像那種聲音當然是有點恐怖的。
一般認為蕭邦屬於浪漫派的作曲家,其風格跟早期巴洛克音樂所強調的複音音樂(尤其指J. S. Bach)大相逕庭。不過前陣子在看Said所寫的音樂評論集中,似乎有提到某個研究者特別提出其實蕭邦是複音音樂之集大成者,很多線條都是經過算計的(確切內容已忘,無法精準描述)。從這觀點來看,當然樂曲中就沒有所謂的主旋律跟伴奏的分別,所以如何尋求聲部間的平衡、強調怎樣的旋律線條就跟演奏者如何去看待這份譜密切相關。上半場結束後我們只覺得,雖然Kern的技巧遊刃有餘,但是她的讀譜可能跟我們所熟悉的詮釋手法差異過大,造成聽覺上的落差。
原本很害怕下半場也同樣是這樣的狀況,不過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下半場開場的第一首作品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Kern表現出的聲音層次多變繽紛,像拉赫這樣的作曲家,寫出來的作品常常是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演奏,而過於暴力的觸鍵就很容易導致大聲卻缺乏雕琢的聲音。當晚的演奏在這部作品中,觸鍵上的靈巧度與力度幾乎完美,音樂所迸出的火花也比她在2004於harmonia mundi的錄音更多。三個樂章一氣呵成的演奏讓人感受到現場的震撼,整場音樂會聽到這首演出,也已經值回票價,只是我們更加確信她可能對於蕭邦的東西沒有”共振”的感覺。第二首同樣也是Rachmaninov的作品,這首從Morceaux de fantaisie選取的前奏曲早已熟悉,如鐘聲一般的旋律一開頭就沒有保留地展開,音樂在聲量差距極大的變化下行進,和聲平穩均勻,各聲部的聲音獨立性強但又和諧,是很漂亮的聲音層次。這兩首作品下來後讓人滿足不已,技巧純熟不說,詮釋上所具備的知性感性,就是印象深刻。
最後一首伊斯拉美是Balakirev所作的一首鋼琴炫技曲目,主要是採集俄羅斯高加索山區的民謠匯集而成,僅僅九分鐘左右的曲子撇開旋律不論,光手部的動作就讓人眼花撩亂嘆為觀止。即便是慢板的部份在和緩的旋律進行中,炫技的音符也沒有給演奏家太多喘息的機會。還是只能用目不轉睛跟嘆為觀止兩句話形容,這下半場的演出實在比上半場讓人驚喜太多了。
最後的三首encore pieces也是充分展現Kern的技巧,雖然票房不算理想,不過觀眾跟Kern都展現了雙方的熱情,讓這場音樂會有相當不錯的結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