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墓園是在國外旅遊時,還蠻看重的一種觀光景點。我還沒有忘記那時候在巴黎Montparnasse墓園尋找聖桑墓碑的曲折(即使當時拿著地圖對照,還是在那個區域附近搜尋許久才找到),也沒有忘記在Pere Lachaise墓園看到好多名人在此長眠的震撼。號稱音樂之都的維也納,同時也是許多音樂家的長眠之處:史特勞斯家族、貝多芬、莫札特等,無法一一細數。
中央墓園(Zentralfriedhof)的規劃上幾乎把名人都規劃在墓園教堂的附近(那附近的區域稱為名人堂),布拉姆斯、史特勞斯家族都安息於此,樂聖貝多芬即使出生在波昂,而其最終還是長眠於維也納。不過比較特別的是:莫札特在此有個紀念碑,只是安葬的位置並不在此,而是在St Marxer墓園。更誇張的是:由於葬在此處的音樂家眾多,所以管理單位甚至在此區豎立著”Musiker”的告示牌,告訴大家:大部分的音樂家墓地都在此處。


墓園的教堂,其前方的左右兩側即為名人堂

既然稱為中央墓園,當然這邊也聚集相當多的名人,對於歐洲政治史並不熟悉,所以這些名人曾經聽過的還是以音樂家或者科學家為主,除了先前提到的貝多芬、布拉姆斯(德語區三B就有兩B葬於此處)跟史特勞斯家族外,葛路克(Gluck CW,代表作為歌劇Orpheus and Eurydice)、舒伯特(Schubert F)、荀伯格(Schönberg A)的墓碑也都可以在此發現。假如對於阿瑪迪斯這部電影有印象,當中的宮廷音樂家Antonio Salieri的墓碑也在這個墓園中,只是埋葬的位置並不在這區,而是在墓園正門入口處左側的G0區。而物理學家波茲曼的墓碑上,靜靜的刻著方程式S = k log W以紀念他在統計力學理論上的貢獻(維也納相簿)。


中央墓園的名人區:貝多芬、莫札特與舒伯特的墓碑,但莫札特不葬於此。

墓園在歐洲其實是個環境清幽的地方,假如拿台灣以往的公墓形象來想像墓園,當然是感覺陰森恐怖,但假若以當今風行的靈骨塔或者金寶山這類的墓園來想像,墓園其實也可以算是不錯的風景區,甚至當地居民在此慢跑者也時常可見。至於雜草叢生是這邊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天天都有清潔人員整理,所以整齊的墓園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莫札特的墓碑


St Marxer 墓園的入口

St Marxer 墓園最著名的則是莫札特的埋葬地,從墓園的入口就可以看到指向莫札特墓碑的指標,這個位置相當獨特,其他的墓地幾乎都是整整齊齊規劃的,而這個地方獨立於其他的墓碑,並未與其它的墓碑相鄰。民間相傳莫札特死時窮困潦倒所以身後處也任意葬於公有墓園中,即使在阿瑪迪斯這部電影中,描述莫札特死時也是用很寒酸的棺材,然後倒入一個亂葬的大坑中了事。只是事實不然,其實莫札特很有錢,而且他過世時的追思會也備極哀榮。

來到維也納時,記得順道過來看看莫札特,然後告訴其他人,莫札特雖然英年早逝,但是還不至於晚景淒涼。這種浪漫卻不真實的傳說,應該有結束的一天吧!


馬勒墓碑:簡簡單單的只刻上Gustav Mahler,沒有多餘的一字一句描述他的豐功偉業。

我為了馬勒(Mahler G)而來到Grinzinger墓園。馬勒在世時他的職業是名指揮家,他作為指揮家的名氣比起作曲家來說大得多,而時至今日,他的九首交響曲跟幾首管弦樂(Das Lied von der Erde、Kindertotenlieder、Ruckert Lieder等)作品,卻對20世紀的交響曲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雖然他曾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當時的社會地位聲望達到頂峰,但作為作曲家的馬勒所留下的這些作品,才是他留名青史的重要原因。這個作曲界的巨人,在生命上遭受過許多不幸與挫折,他將他的心情抒發於作曲當中,跟貝多芬一樣,他們都是用生命在寫他們的交響曲,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終樂章,那段告別世上、漸漸淡出的旋律,每次聽都讓人心情糾結。馬勒夫人(Alma Mahler Werfel)在馬勒過後曾經數度改嫁,不過最終也葬於此,其墓碑就在馬勒的鄰排。

下雪的維也納,充滿寒意的維也納,缺乏觀光客造訪的墓園。來到這邊,必定會感受到更多更直接的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