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quiem 是拉丁文,在唱片封面看到他,指的就是安魂曲。
今天早上不知道什麼興致一來,點開資料夾就連續拉入兩首安魂曲--Mozart跟 Verdi的進 play list中,開始依序播放。喜歡聽安魂曲的人,應該是喜歡他的那種樂曲帶有的點點哀傷與祥和寧靜,如同安慰亡者能夠平靜的進入天國之門。而通常安魂曲中最讓我著迷的片段,通常都是末日經-Dies Irae的段落,曾經有支汽車廣告就用不知道哪首安魂曲的末日經片段當做配樂,有人就開玩笑說似乎這部車子開到半路會燒起來變成灰燼。末日經的經文如下:
Dies irae, dies illa, 憤怒之日,哀痛之日
solver saeclum in favilla, 終使大地歸於灰燼
reste David cum Sybilla. 如David跟Sybilla的預言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將會有強烈的顫抖
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當天堂之審判降臨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嚴密地審判所有事物
雖然短短幾句,但是不管是在莫札特或者威爾第的作品中,這段都是令人聽來血脈賁張,可能如熊熊的火燄燒灼全身,那種掙扎跟痛苦會使人有一種不停翻滾的感覺。在莫札特跟威爾第的安魂曲中開始的樂段都是採用安息經-Requiem這段經文,不過很顯然這兩個作曲家的年代不同所使用的配器跟結構會有相當大的差別。兩者同樣都是用簡單的樂器開始帶出旋律,莫札特的安息經感覺是完全的寧靜安詳,可以感受到那種祈禱的虔誠絕對無庸置疑,而威爾第的安息經在平靜中是可以感覺到情緒的糾結,在音符上的一些轉折曲度,同樣也帶給聆聽者相對應的掙扎。
莫札特的安魂曲不管用較大型的樂團編制或者用古樂手法進行詮釋都有不同的風味,用較大型的樂團,比如說像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這樣的錄音就是很典型用現代樂團編制(?這個詞這樣用好像不大精準)來對莫札特安魂曲進行詮釋,一個較大型的樂團為安魂曲進行伴奏,強調器樂所營造出來的效果,跟合唱團與獨唱家會有相互抗衡的感覺,感覺聽到的東西比較平衡也比較穩重(不喜歡的人謂之笨重),而用古樂的手法進行詮釋重點會比較在人聲的部份,而所營造的感覺是比較輕巧的,整體的演奏速度也會較快。這種東西就是青菜羅蔔各有所好,對我來說,兩種的感覺都讓人喜歡,雖然第一次聽古樂詮釋會有點不習慣,但是它很耐聽。威爾第的安魂曲編制就相當龐大,不過聽到這樣的氣勢感覺就很爽。合唱團與獨唱家、樂團分別處於獨立的三角頂點,互相必須達到平衡才能完全發揮。
可能有人會因為迷信或者怎樣的理由不聽安魂曲,但是聽了安魂曲後又很容易被他的旋律所感動。音樂家譜寫這種音樂時心態上絕對是跟寫奏鳴曲、或者協奏曲不同,畢竟鬼神之事以敬行之,這樣的樂曲當然也是作曲家的嘔心瀝血之作,而莫札特如此神秘的在譜寫安魂曲的過程中過世,也為他這部作品增添更多傳奇性的色彩。
安魂曲在古典音樂中對我來說是口味極重的一種音樂形式,比起協奏曲、奏鳴曲等等作品,安魂曲很容易蘊含太多的情感,即使經文大概都是固定的文字,但是不同音樂家譜寫出來的旋律卻是首首動聽讓人欲罷不能。想要嘗試安魂曲的人,當然可以從莫札特的安魂曲開始接觸(畢竟它是最有名的作品),他的感覺還比較具有宗教性,要是聽威爾第的作品,我會覺得宗教性的味道就減輕許多。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樣因為末日經而開始聽Requiem而喜歡Requiem的?
今天早上不知道什麼興致一來,點開資料夾就連續拉入兩首安魂曲--Mozart跟 Verdi的進 play list中,開始依序播放。喜歡聽安魂曲的人,應該是喜歡他的那種樂曲帶有的點點哀傷與祥和寧靜,如同安慰亡者能夠平靜的進入天國之門。而通常安魂曲中最讓我著迷的片段,通常都是末日經-Dies Irae的段落,曾經有支汽車廣告就用不知道哪首安魂曲的末日經片段當做配樂,有人就開玩笑說似乎這部車子開到半路會燒起來變成灰燼。末日經的經文如下:
Dies irae, dies illa, 憤怒之日,哀痛之日
solver saeclum in favilla, 終使大地歸於灰燼
reste David cum Sybilla. 如David跟Sybilla的預言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將會有強烈的顫抖
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當天堂之審判降臨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嚴密地審判所有事物
雖然短短幾句,但是不管是在莫札特或者威爾第的作品中,這段都是令人聽來血脈賁張,可能如熊熊的火燄燒灼全身,那種掙扎跟痛苦會使人有一種不停翻滾的感覺。在莫札特跟威爾第的安魂曲中開始的樂段都是採用安息經-Requiem這段經文,不過很顯然這兩個作曲家的年代不同所使用的配器跟結構會有相當大的差別。兩者同樣都是用簡單的樂器開始帶出旋律,莫札特的安息經感覺是完全的寧靜安詳,可以感受到那種祈禱的虔誠絕對無庸置疑,而威爾第的安息經在平靜中是可以感覺到情緒的糾結,在音符上的一些轉折曲度,同樣也帶給聆聽者相對應的掙扎。
莫札特的安魂曲不管用較大型的樂團編制或者用古樂手法進行詮釋都有不同的風味,用較大型的樂團,比如說像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這樣的錄音就是很典型用現代樂團編制(?這個詞這樣用好像不大精準)來對莫札特安魂曲進行詮釋,一個較大型的樂團為安魂曲進行伴奏,強調器樂所營造出來的效果,跟合唱團與獨唱家會有相互抗衡的感覺,感覺聽到的東西比較平衡也比較穩重(不喜歡的人謂之笨重),而用古樂的手法進行詮釋重點會比較在人聲的部份,而所營造的感覺是比較輕巧的,整體的演奏速度也會較快。這種東西就是青菜羅蔔各有所好,對我來說,兩種的感覺都讓人喜歡,雖然第一次聽古樂詮釋會有點不習慣,但是它很耐聽。威爾第的安魂曲編制就相當龐大,不過聽到這樣的氣勢感覺就很爽。合唱團與獨唱家、樂團分別處於獨立的三角頂點,互相必須達到平衡才能完全發揮。
可能有人會因為迷信或者怎樣的理由不聽安魂曲,但是聽了安魂曲後又很容易被他的旋律所感動。音樂家譜寫這種音樂時心態上絕對是跟寫奏鳴曲、或者協奏曲不同,畢竟鬼神之事以敬行之,這樣的樂曲當然也是作曲家的嘔心瀝血之作,而莫札特如此神秘的在譜寫安魂曲的過程中過世,也為他這部作品增添更多傳奇性的色彩。
安魂曲在古典音樂中對我來說是口味極重的一種音樂形式,比起協奏曲、奏鳴曲等等作品,安魂曲很容易蘊含太多的情感,即使經文大概都是固定的文字,但是不同音樂家譜寫出來的旋律卻是首首動聽讓人欲罷不能。想要嘗試安魂曲的人,當然可以從莫札特的安魂曲開始接觸(畢竟它是最有名的作品),他的感覺還比較具有宗教性,要是聽威爾第的作品,我會覺得宗教性的味道就減輕許多。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樣因為末日經而開始聽Requiem而喜歡Requiem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