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標題的聯想其實是從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一本書,”Why read the classics”而來。不過這個內容跟閱讀經典一點關係也無,而是在找工作準備投履歷的過程中,加上之前已經知道的現實,共同混雜出來的一點感觸。

x398.jpg

在申請教職的過程中,有充足的著作數量,有顯赫的學歷,或者有強硬的後台可能都對於這個廝殺的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是在通過重重關卡拿到這張入場券後,並不代表以後平步青雲,現在很多學校的X年條款(就是幾年沒有升等就得要面對不被續聘的殘酷現實),把這些學術新鮮人更是綁得死死的,為了教學跟研究兩頭燒,加上現在研究所招生人數屢創新高,在不能對學生說不的情況下,只得咬牙收下可能已經超出自己所能負荷的學生數量。結果不論是進入電子產業還是進入學校,到最後房間裡擺最多的應該都是”愛肝”,一顆顆新鮮的肝就這樣年復一年的投入這些地方。

評鑑教師的標準可能有很多,不過很多學校喜歡用的大概都是學術論文的計點,比篇數、比影響因數(impact factor)。現在國際間的期刊多到數不盡,圖書館中書架裡滿滿的期刊都讓人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會去看這些東西。當然拜電子化所賜,很多時候只要在網路上點點,要的資料都可以全部下載到電腦中,方便至極,但是在這樣知識爆炸的時代,無窮無盡的期刊中到底又有多少是有價值的東西?有期刊為了提昇自己的impact factor竟然要求投稿的作者多引用該本期刊的文章,結果很多可能原本風評不怎樣的期刊因此在impact factor上鹹魚翻身。或者是稍微有點內線消息,都可以知道哪些期刊可能有稿件青黃不接的情況,能夠趁亂投稿則接受的機會大增。結果這一切這樣走下來,真的讓人有種為誰辛苦為誰忙的無奈,因為不管我們花多少的時間在這邊寫paper,很多東西好一點也不過是過渡,差一點根本就是垃圾,自己寫出來看了都會想把自己殺掉的東西,純粹只是為publication list好看一點所生出來的東西。偏偏大時代短視近利的趨勢,驅使著我們必須不斷的生出something new,即使那個”new”在自己的標準看來是有些違背良心的。

所以這樣的知識爆炸時代,我們面臨到許多知識的更新,同時也必須花更多時間去過濾這些垃圾。為什麼要浪費這麼多時間去製造這些垃圾,學術圈如此、科技界相去不遠、再想想傳播、藝術領域也有這樣製造垃圾的趨勢。結果我們就在想要讓別人看到成就、或者追求自己成就的同時製造垃圾,其他想要follow的人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先得披荊斬棘的廚去眼前這堆看似寶物的垃圾。所謂的知識,在淘選過後成為一堆無用的沙礫,唯讀少數的砂金在時間的淘洗下保存,又有何意義?

這個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確實比以前更加嚴峻,在保持自己的良心下又要追求相對成就的出現,其實真的是很困難的課題。到底怎樣的成就才叫夠大,大到自己覺得是足以發paper的真的是見仁見智。但是在論文中老是看到sample=1就在那邊開心做研究,討論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實在讓人開心不起來。有時候想想自己拿到了這個博士學位,在看看自己所處的環境,真的是讓人無奈。我總是以為,博士應該就像胡適所說的:”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博要能高”那樣的有恢弘的氣勢,博之所以為”博”,是在學術上學有專精,在各個領域上都能有所涉略,在科技上懷有人文思想,在人文上也能有清晰的邏輯思考理路。但是不曉得是怎樣,現在很多我們認為成功的學者,都跟科學怪人沒兩樣,生活除了研究還是研究,整個人樂在研究當中。但是當這樣的學者(老闆)把他們這樣的生活哲學套用在學生身上,還覺得本來就是應該要犧牲生活來全力投入研究,那就讓人(至少是我)無法接受。

陳之藩在哲學家皇帝中斷章取義愛因斯坦”專家不過是一隻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看愛因斯坦的原文更覺這樣一個科學家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名,絕對是有他獨到的地方:

It’s essential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and a lively feeling for values. 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 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 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i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

和諧發展的人,這在我們看來原本是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現在看來似乎有點難得。前幾天有個學妹跑來實驗室大哭一場,覺得她做研究的壓力很大,那不是他原本想像的博士班生涯。不過念博士不辛苦是不可能的,只是他老闆告訴她:”只要有時間運動就好,其他都應該奉獻給研究”。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而且這也是現在這個社會的主流。

突然想到以前我們認識的這些十八、九世紀的名人,不管是法拉第、哥德、高斯、洪堡等人,常常都是集物理學家、文學家、植物學者等名號一身,或者是像達文西這樣讓人嘖嘖稱奇的畫家與幻想家(?),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復見。一方面每個領域的基礎知識越來越多,我們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比他們更遼闊的世界,同樣的也讓我們更沒有心力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能夠並行,而都得到不錯的結果。也因此這樣的人,會讓大家覺得他們三心兩意,一事無成,就成了人群中所謂的失敗組。不過我還是羨慕那樣多才多藝的人,羨慕那個看似美好的時代這樣隨風而逝。

在垃圾淹沒我們的時代,努力地在這裡面扒出一條生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