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這邊,一個城市的表演場所一應俱全,即使像Freiburg這樣居民不到三十萬的小城市,音樂廳歌劇院兼備,而且幾乎天天晚上都有表演活動。拿台灣來對比,當時的十二還是十四項建設中就有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這項,當然設立文化中心的同時也包含表演場所,不過這些文化中心的表演廳活動一個月不知道有幾樣,以我小時候的記憶來說,似乎不多,一個表演廳既可以演音樂節目也可以上演戲劇節目,這樣林林總總加起來還不多,就可以想像一個區域對於文化活動的需求有多低。這麼密集的表演活動,有多少人要看?難以想像的,幾乎都很多,Freiburg的劇院大約可容納1000人,而音樂廳可以容納1600人左右,到目前為止我去聽過或看過的表演,幾乎都是全部滿場的。同樣的狀況類比到科隆或者波昂都一樣,這是這個地方的文化,而德國對於學生的很多優惠,同樣也出現在很多表演節目中,可能一場七歐八歐就可以在很不錯的座位欣賞一場歌劇,也可能是原價的半價優惠等,總之,這個國家重視他們本身固有的文化,他們也鼓勵他們的年輕人走進這些表演場所去欣賞這些文化,進而喜歡,然後到他們進入社會工作甚至老時,當作一種休閒。
在這邊經歷過的優惠比如說像科隆歌劇院跟波昂歌劇院是學生半價優待,在我這邊歌劇是學生票價一律七歐,音樂表演節目視主辦單位而定,我買了下個月一場莫斯科愛樂的演出,最便宜的票價是35歐元,但是學生票統一為25.3歐元,而且座位是原價53歐元的座位,超過五折的優惠,很難不讓人動心,而唯一的缺點是,在德國很多學生票都必須要到賣票的櫃檯去買,從網路上是不大可能訂到學生票的,這跟五月計劃要去聽的柏林愛樂一樣,要買學生票,只好勤勞一點。而國內的情況,學生票要是有個九折八折,大家就覺得可以接受了,幾年前NSO開始推出馬勒等系列的學生套票十場一千元,這種模式就跟歐洲這邊比較類似,而其他藝術經紀公司還是沒有對於學生有特別的優待,尤其是那老闆姓某種動物名的藝術經紀公司,高票價又拉贊助的吸錢手法,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學生望之卻步,之前柏林愛樂來台學生票竟然是2000元(若我沒有記錯的話),而位置是在國家音樂廳的四樓最後兩排。我在Freiburg即使坐飛機飛到柏林,再加上買便宜的學生票進場,我想來回一場可能也花不到70歐元,而柏林愛樂即使享有盛名,在柏林的演出票價落差也不至於太過離譜,大約範圍在20歐元到80歐元之間。那時後光看到票價就一肚子怒火。而這就是臺灣對待學生的方式。
話題扯遠了,這篇其實主要想講Freiburg的音樂廳跟歌劇院的。德國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摧殘,很多建築其實都是後來重修的,而Freiburg的歌劇院是經過整修而有今天的模樣,音樂廳則是新建的,大約歷史不會超過二十年。但是音樂廳的座位設計有點奇怪,總共只有兩層,正前方是舞台,一樓的座位大約有九百多個,接著二樓的座位像ㄇ字型一樣的把開口開在舞台這側,聽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在ㄇ字兩側的座位數量很多,他不像我們國家音樂廳的設計盡量把座位集中在面對舞台的那側,而是將兩側的座位數跟面對舞台的座位數均勻分配,這時候我就會很好奇那些座位聽到的聲音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不過我還沒坐過那樣的座位,所以不清楚,不過至少在一樓的位置聽起來,感覺還不差,整個音樂廳的殘響時間應該不短,聲音聽起來很溫潤而不乾澀,雖然上次聽了一個不怎樣的樂團演Verdi的安魂彌撒,不過音樂廳的音響效果聽起來還是不錯的。我想下次聽莫斯科愛樂也差不多在同樣的位置,聽到的聲音應該會更理想才對(畢竟樂團的等級不同)。
音樂廳建築的歷史不長,所以外觀看起來並不典型,正面與兩個側面從地面開始都是用玻璃搭構起來的,當然也不是那種現在流行的辦公大樓所用的玻璃帷幕,從外面搭S-Bahn經過時,假如裡面有點燈,是可以清楚看到裡面的人的動靜。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城市不大,所以即使著名的樂團巡演要來到這邊的機會也不大,這在這邊行之有年的Albert-Konzerte似乎都是賣套票為主,雖然卡司陣容蠻堅強,不過今年我沒有買套票(因為來Freiburg的時間已經是十一月),所以看來只好等待下次,而SWR跟Freiburg Orchestra所開出來的曲目很多又是近現代作品,是我的耳朵還不大能適應的,因此我踏入音樂廳的次數是比劇院少的。
Freiburg的劇院在二次大戰後在當時的市長領導下重修,而開幕音樂會是由市長本人演奏鋼琴協奏曲(我想這在台灣目前還沒有人有辦法辦到的),為這座重生的劇院慶祝。建築的外觀並沒有特別的不同,而內部的座位規劃也沒有太多。我想Freiburg的劇院在德國來說不算有名(比起科隆、漢堡跟漢諾威等地),從最近看的這三場製作來說,走的路線比較像是台灣NSO這幾年在推的感覺,把劇場的元素跟歌劇結合,但是在Freiburg有完整的舞台給戲劇做完整的呈現,不會像台灣NSO演歌劇,老是喜歡在音樂廳,然後感覺看得就綁手綁腳,我記得看過幾場這樣的歌劇,唯一讓我非常滿意的是黎煥雄導的諾瑪(Norma),劇場的元素恰好,加上女高音朱苔麗的唱功讓人無可挑剔,實在是非常精采的製作。
Freiburg的歌劇製作不像柯隆歌劇院,科隆歌劇院感覺上比較傳統,而Freiburg在歌劇製作上會以現代背景進行詮釋,當然少了許多大布景的製作可能會比較省錢。而即使是現代化的製作,劇場的元素並不像NSO推的歌劇這麼嚴重,觀眾還是可以很專注在各個演員所演唱的角色上,當然由於時代的進步,類似多媒體的輔助也是少不了的,但是這並不影響歌劇本身的進行。比如以這邊上演的Don Carlo為例,序曲的部份就拍了一段V8,藉這段V8去闡述原本五幕歌劇中被刪掉的那個部份,也就是為什麼Don Carlo會愛上他的繼母的原因。而後來在一段國王的晚宴中,這段演出合唱團員在半透明的簾幕後圍坐在長桌邊舉杯用餐,當然桌上不會有食物,而另外也用V8拍攝的影片,投射在這半投明的簾幕中來展現晚宴時眾人用餐的情境。並且利用燈光的亮度,來引導觀眾的目光。而在具有奇幻故事背景的萊茵黃金中,舞台的搭設看起來雖然簡單,但是即時拼裝的過程也讓人覺得相當奇幻,因為在萊茵黃金中並沒有中場休息的時間可以允許背景有大更動,也就是整齣歌劇四幕一氣呵成。
不管在柯隆歌劇院或者Freiburg的劇院,座位都不會太舒服(假如你已經習慣國家音樂廳跟戲劇院的那種座位)。而且很奇怪,劇院的設計就是不會像音樂廳這樣中間有走道,所以假如有人的座位是在靠中間的地方,而旁邊的人都已經就座,這時候他們要穿過這些已經就座的人就會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瞬間整個左(或右)半邊的人都起立,似乎以迎接的禮儀來歡迎這坐在中間的人的到來。除了站起來之外沒有其他辦法,因為排與排之間的間隔並不大寬敞,沒有辦法以我習慣的懶人姿勢看戲。
下半個樂季劇院所推出的節目還包括R. Strauss的Elektra、Massenet的Werther (其實就是哥德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所改編的)以及Smetana(大家對他最熟悉的作品應該是莫爾島河)的出賣新娘(Die verkaufte Braut)。我想我應該還是會乖乖的買票走進去看。
- Feb 16 Fri 2007 16:44
Freiburg (9) 音樂廳與戲劇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