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系列文章可以搭配柏林相簿一起服用。
一個星期的開會時間其實很漫長,尤其是每天有三梯次的演講,要是真的一整天聽下來腦袋大概就要打結,假如連續五天都這樣聽下來,那我想腦袋大概回去就沒有辦法工作了,大概這也是為什麼通常開完會大家都會去度假的原因。所以在這樣的情況底下,碰到自己沒有興趣聽的Topic時,溜出去到處閑晃其實也是很不錯的選擇。這是某天早上的漫遊行程,從Gendarmenmarkt開始,經過查理檢查哨,再穿越政府機關區,最後在動物園站附近的破教堂歇腳。 Gendarmenmarkt在完成後有人稱它是柏林,甚至是全德國最美麗的廣場,這個廣場中央的建築是柏林音樂廳,而左側是德國教堂(Der Deutsche Dom),右側則是法國教堂。不過當天到這邊的時候是早上八點左右,所以街上散步的人潮稀少,看到的大多是下地鐵後匆忙的上班族,而天氣陰沉的關係,整個廣場看來也並非如此美麗,大概是缺少藍天的點綴。在德國,很多建築其實都是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以看到有關的史料說明,常常都會有”重建”、”整修”類似的字眼,這號稱最美麗的廣場也不例外。原本首座國家劇院在1817年被焚燬後,原地重建新的劇院,並於1821年重新開幕,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毀壞,所以後來在1967-84年間進行重修。在這廣場上常有露天音樂會舉行,在柏林開會的那個星期就有看到廣告看板宣傳六月份的露天音樂會節目表。
查理檢查哨(Charlie Chckpoint)是目前現存唯一的柏林圍牆檢查哨。雖然目前看到的是一個小小的檢查崗亭,但是當時的規模可不只這樣,從檢查哨附近的一些歷史照片展覽,為了要防堵東柏林的人民逃往西柏林,柏林圍牆其實具備層層關卡,絕對不是只有一道長牆而已,從1980年空拍圖看到的情況大概是這樣:從西柏林區進入檢查哨到進入東柏林,這段長度至少上百公尺,而這段距離間除了檢查哨的小亭子、車道跟一些看起來像是辦公室的建築之外,就剩下一片空蕩。用這種概念來投射到同樣是柏林圍牆通過的波茲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可想而知柏林圍牆拆除後那邊也是空無一物,而後來在那邊拼命蓋新建築,有人就說在波茲坦廣場大約可以見證這十幾年來的試驗性建築,比如說像模仿富士山頂建造的Sony Center(雖然我實在不覺得它好看,只能說從遠方看起來蠻炫的)。檢查哨上插著美國國旗,而旁邊的告示牌用英文、俄文、法文跟德文告訴人門即將進入或離開美國管轄區。除了附近的圍牆博物館之外,在路邊的人行道上也展示著這堵柏林圍牆興建的來龍去脈,以及後來倒塌時的一些紀錄照片,包含今年剛過世的大提琴家Rostropovich也在柏林圍牆倒塌時在圍牆前演奏,只是看到這幅照片,不禁讓人有典型在宿昔的感覺。
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和法國教堂(Der Französische Dom)
德意志聯邦的國會大樓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遭受戰火摧殘,後來兩德統一後國會遷回,不過在原本的國會建築中間,加上一個半圓形的玻璃球建築(Die gläserne Kuppel),23.5公尺高、40公尺寬,若從布蘭登堡門下往北方望,就可以看到這個有點詭異的半圓球形建築,視力要是好點的話,還可以看到在球裡沿著斜坡往上走的參觀群眾。國會大廈的一樓就是國會議員的開會場所,當然包含德國總理Merkel等人都會在此出現,比起台灣立法院的委員有個氣派的椅子跟議場,德國的顯得簡潔樸素,總數614席的國會,議場並不如想像的寬闊,假如真的所有議員聚集在此開會,可能還會覺得有些擁擠,當然這都是透過一個未對群眾開放的玻璃門看到的感覺。國會大廈的參觀人潮還真不少,雖然當天柏林的散步行程只有半天,但是在這邊光要排隊進入參觀大約就花了40分鐘。若非預約參觀的群眾,大概只能搭著電梯直達頂樓,然後走上那個半圓球建築,眺望柏林市的全景。往西南方看到的是一片公園綠地,也就是柏林動物園的所在地,而在這片綠地的底端就可以看到金色的勝利女神柱(Siegessäule)高高聳立著,往西北方看到的是德國聯邦總理府。至於南方,近處可以看到布蘭登堡門,稍微遠方可以看到那個具有特色的富士山頂以及在其右方的柏林愛樂廳。而北方可以看到嶄新的柏林中央車站。
查理檢查哨,從這個方向是要進入蘇聯管轄區
參觀國會大廈的排隊人潮。右後方白色建築就是聯邦總理府。
既然此區稱為政府機關區,當然就不會只有國會跟總理府而已,瑞士大使館剛好也在這附近(雖然大使館區其實是在布蘭登堡門的東側)。沿著Spree河散步,還可以看到一棟白色建築Schloss Bellevue,現在作為聯邦總統府使用。而離開總統府後繼續沿著大馬路走,就可以看到勝利女神柱。
聯邦總統府
勝利女神柱的位置是在一個圓環上,而這個圓環串接兩條從西柏林郊區進入市區的重要道路,Kaiserdamm(應該可以翻作帝王道)跟六月十七大街(Die Straße des 17 Juni),Kaiserdamm位於勝利女神柱的西邊,六月十七大街在其東邊。而我們在柏林七天居住的地方又在Kaiserdamm的最西邊,這彼此間的地理關係還是在離開柏林當天叫計程車前往柏林中央車站才突然發現的(人只要習慣地鐵這種交通工具後,利用這種交通工具來認識城市常常都是片段的)。這條Kaiserdamm筆直的從西邊進入動物園區,幾乎沒有屏障,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巴黎的香榭儷舍大道,也是這樣的筆直,從La Defence直視凱旋門,又透過凱旋門看到協和廣場上的那座摩天輪。
柏林的100號公車恰巧行經各大景點,而且班次密集。當我走到這邊,發現下個目標Gedächtniskirche有段距離,索性就跳上100號公車,讓他直達終點。這個教堂就在動物園站外,即使在站內也可以看到這個有名的”破”教堂,而破就是他的特徵。當然不代表這個教堂現在只剩下廢墟,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教堂受到炸毀,而為了讓後代子孫記取戰爭的教訓,因此決定保留原貌,而在教堂前後的黑色建築,是現在的新建教堂,比起德國許多教堂來說,這個新建的教堂相較之下樸實許多,教堂內的彩色玻璃感覺樸實無華但卻依舊莊嚴。這座教堂的全名是Kaiser-Wilhelm Gedächtniskirche,主要是德皇威廉二世在1891年下令建造,以紀念他的祖父首任德皇威廉一世。而舊教堂內部的馬賽克都還保存著,而這些馬賽克的主題大抵述說著威廉一世的功績。如下面這幅馬賽克的右邊就是由兩個天使舉著一塊牌子(照相的關係,只照了整幅的左半部,也就是天使其實是在這幅馬賽克的正中間),上面寫著”威廉一世,普魯士王、德皇”,而左側舉著盾牌與權杖與皇冠的,就是德皇威廉一世。
只要提到德皇威廉一世統一德國,不可避免會提到俾斯麥(Otto von Bismark)這號人物,在德國到處都有俾斯麥廣場或者俾斯麥大街,而且通常都是位於很顯眼的地點,至於紀念俾斯麥的紀念塔,那更是不計其數,也由此可見他在德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而統一後的德國短短沒有多久(1871年正式統一),就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系出同源的德法兩國(兩者的前身都源自法蘭克王國,或稱為查理曼帝國),比起早就達成中央集權的法國來說,帝國的榮光未免黯淡且命運多舛,只是更可憐的是旁邊的波蘭,夾在德俄中間,每當戰爭就是碰到被瓜分的命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歐陸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因為這些故事吧。
新教堂的內部,簡樸而不失莊嚴。
- Jun 13 Wed 2007 14:36
Berlin – 最美麗的廣場與破教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