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場演奏會要先感謝SW在當天早上的邀約。當初雖然也曾經考慮要買這場演奏會的票,不過後來因為幾乎整場曲目都不熟,所以幾番考量下沒有購買。很高興這個突然從天而降的免費邀約(據說是SW的師母有多出幾張票,想找人一起共享這場音樂會),光下面這龐大的曲目清單,就已經讓人夠興奮了。
Program:
Beethoven: Sonata in D major for four hands, op. 6
Mozart: Sonata for four hands, K. 381
Kangro: Portrait of Mozart, op. 42
Debussy (arr. Wille): Arabesque
Gerschwin (arr. Wille): Prelude
Wille: Midori Waltz
Smetana: Sonata in one movement
Bach: Concerto for 4 pianos in A minor, BWV 1065
Rachmaninov: Suite No.1, op.5
鋼琴:魏樂富(Rolf-Peter Wille)、葉綠娜、諸大明、嚴俊傑
Beethoven這首奏鳴曲由諸大明與嚴俊傑先登場,若以整場演出論,表現得感覺最生澀的應該是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兩個人的默契感覺不是很好,從起始的強音齊奏後,兩人的拍子感覺有些許的差異,雖然不是整個分家的感覺,但是就覺得兩個聲部沒有完全搭上。另外聲量的平衡似乎也是一個問題,很多時候諸大明負責的高音部聲量太響,而嚴俊傑的伴奏部份又沒有對等的給予雄厚的支持,聽起來就不免覺得有些薄弱。顯然感覺這首曲子熱身的成分居多。
原本在新象的官網中開的曲目是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K.448(也就是交響情人夢那首),不過後來看節目單才發現改成K.381的四手聯彈奏鳴曲。這首由Wille跟葉綠娜搭檔演出,畢竟他們夫婦已經有幾十年的雙鋼琴搭檔經驗,因此在默契上一點問題也沒有。在音量上處理出很棒的平衡,他們詮釋出清晰的條理,莫札特這首作品的輕快明亮在他們的處理下從容而準確,有些華麗但不覺花俏,雖然這首作品是這對夫婦的熱身曲目,但是表現讓人滿意。這讓我想起好幾年前曾經在國家音樂廳聽過他們的雙鋼琴演奏會,那時候的演出就已經令人印象深刻,闊別多年之後再次親耳聆聽,實在令人懷念。
Kangro這首作品是寫給雙鋼琴的八手聯彈,不過我並沒有找到更進一步的樂曲資訊,而且聽完後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就暫且略過不提。接下來的三首曲子,德布西跟蓋希文的作品是Wille改編給雙鋼琴演奏的,都是很熟析的旋律,但是在這邊Wille玩了些小花樣,Arabesque中Wille演奏主要的旋律部分,而葉綠娜演奏的聲部中穿插出現了中國以及台灣民謠(有些旋律沒有馬上記下來就忘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聽過的民歌)。這首曲子這樣改編,聽起來覺得有點太過火,因為塞了太多類似的東西,就覺得有種”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感覺。反觀在蓋希文的前奏曲中,用得恰到好處,在充滿Jazz Swing的氣氛節奏中,巧妙的嵌入”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流連的張望”(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所作)的這段旋律,不免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即使嵌入”流連張望”的歌詞,這段旋律的倩影也就這樣輕輕的飄過眼前一次而已,接下去的又是一連串迷濛慵懶的爵士風格。Midori Waltz是個有趣的作品,由於是他們演奏自己的作品,想當然爾是駕輕就熟,當然也是最純正的風味。這三首組曲雖然算是上半場的小點,但是風味獨特讓人值得再三低迴品味。
Smetana的這首單樂章奏鳴曲(雙鋼琴八手聯彈)為上半場的結束做了漂亮的收尾。雖然這首作品聽起來精采,四個聲部也都各有展現,不過因為不熟析,加上這首作品的風格上其實不特殊,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半場巴哈四鋼琴協奏曲的演出雖然加上小型樂團共奏,但是效果大概只能算是普通而已。這個小型樂團的成員感覺都像是十幾歲的小朋友而已,技術上可能沒有問題,但是搭配上就有點詭異。小提琴領奏者不曉得是否經驗不足,如何跟後面的四台鋼琴做好溝通似乎有些問題,因此有幾次的情況是鋼琴跟樂團的拍點並沒有完全對準。
雖然同樣第一次接觸到這首曲子,Rachmaninov的這套組曲真是深得我心,首先由諸大明與嚴俊傑演奏”Barcarolle”,兩人的默契在這首曲子中展露無遺,跟上半場的Beethoven那種”熱身”的感覺迥然不同,接著換由Wille跟葉綠娜演奏第二個片段”La nuit, l’amour”,依舊是相當精采的演出。剩下兩個片段由Wille改編成為四鋼琴的演奏,在最後一個片段Pâques中,四人的演奏能量更是強勁的爆發出來,合作之外,競技的意味感覺比其他作品又更加明顯(整場演出中另外一次讓我感到明顯在競技的作品應該就是Smetana的那首單樂章奏鳴曲),是充滿火光又精采的一個片段,也為這場音樂會給了很漂亮的收尾。
Program:
Beethoven: Sonata in D major for four hands, op. 6
Mozart: Sonata for four hands, K. 381
Kangro: Portrait of Mozart, op. 42
Debussy (arr. Wille): Arabesque
Gerschwin (arr. Wille): Prelude
Wille: Midori Waltz
Smetana: Sonata in one movement
Bach: Concerto for 4 pianos in A minor, BWV 1065
Rachmaninov: Suite No.1, op.5
鋼琴:魏樂富(Rolf-Peter Wille)、葉綠娜、諸大明、嚴俊傑
Beethoven這首奏鳴曲由諸大明與嚴俊傑先登場,若以整場演出論,表現得感覺最生澀的應該是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兩個人的默契感覺不是很好,從起始的強音齊奏後,兩人的拍子感覺有些許的差異,雖然不是整個分家的感覺,但是就覺得兩個聲部沒有完全搭上。另外聲量的平衡似乎也是一個問題,很多時候諸大明負責的高音部聲量太響,而嚴俊傑的伴奏部份又沒有對等的給予雄厚的支持,聽起來就不免覺得有些薄弱。顯然感覺這首曲子熱身的成分居多。
原本在新象的官網中開的曲目是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K.448(也就是交響情人夢那首),不過後來看節目單才發現改成K.381的四手聯彈奏鳴曲。這首由Wille跟葉綠娜搭檔演出,畢竟他們夫婦已經有幾十年的雙鋼琴搭檔經驗,因此在默契上一點問題也沒有。在音量上處理出很棒的平衡,他們詮釋出清晰的條理,莫札特這首作品的輕快明亮在他們的處理下從容而準確,有些華麗但不覺花俏,雖然這首作品是這對夫婦的熱身曲目,但是表現讓人滿意。這讓我想起好幾年前曾經在國家音樂廳聽過他們的雙鋼琴演奏會,那時候的演出就已經令人印象深刻,闊別多年之後再次親耳聆聽,實在令人懷念。
Kangro這首作品是寫給雙鋼琴的八手聯彈,不過我並沒有找到更進一步的樂曲資訊,而且聽完後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就暫且略過不提。接下來的三首曲子,德布西跟蓋希文的作品是Wille改編給雙鋼琴演奏的,都是很熟析的旋律,但是在這邊Wille玩了些小花樣,Arabesque中Wille演奏主要的旋律部分,而葉綠娜演奏的聲部中穿插出現了中國以及台灣民謠(有些旋律沒有馬上記下來就忘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聽過的民歌)。這首曲子這樣改編,聽起來覺得有點太過火,因為塞了太多類似的東西,就覺得有種”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感覺。反觀在蓋希文的前奏曲中,用得恰到好處,在充滿Jazz Swing的氣氛節奏中,巧妙的嵌入”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流連的張望”(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所作)的這段旋律,不免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即使嵌入”流連張望”的歌詞,這段旋律的倩影也就這樣輕輕的飄過眼前一次而已,接下去的又是一連串迷濛慵懶的爵士風格。Midori Waltz是個有趣的作品,由於是他們演奏自己的作品,想當然爾是駕輕就熟,當然也是最純正的風味。這三首組曲雖然算是上半場的小點,但是風味獨特讓人值得再三低迴品味。
Smetana的這首單樂章奏鳴曲(雙鋼琴八手聯彈)為上半場的結束做了漂亮的收尾。雖然這首作品聽起來精采,四個聲部也都各有展現,不過因為不熟析,加上這首作品的風格上其實不特殊,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半場巴哈四鋼琴協奏曲的演出雖然加上小型樂團共奏,但是效果大概只能算是普通而已。這個小型樂團的成員感覺都像是十幾歲的小朋友而已,技術上可能沒有問題,但是搭配上就有點詭異。小提琴領奏者不曉得是否經驗不足,如何跟後面的四台鋼琴做好溝通似乎有些問題,因此有幾次的情況是鋼琴跟樂團的拍點並沒有完全對準。
雖然同樣第一次接觸到這首曲子,Rachmaninov的這套組曲真是深得我心,首先由諸大明與嚴俊傑演奏”Barcarolle”,兩人的默契在這首曲子中展露無遺,跟上半場的Beethoven那種”熱身”的感覺迥然不同,接著換由Wille跟葉綠娜演奏第二個片段”La nuit, l’amour”,依舊是相當精采的演出。剩下兩個片段由Wille改編成為四鋼琴的演奏,在最後一個片段Pâques中,四人的演奏能量更是強勁的爆發出來,合作之外,競技的意味感覺比其他作品又更加明顯(整場演出中另外一次讓我感到明顯在競技的作品應該就是Smetana的那首單樂章奏鳴曲),是充滿火光又精采的一個片段,也為這場音樂會給了很漂亮的收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