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11/18 國家音樂廳
Program:
F. Poulenc: Sonata for two pianos (FP 156)
A. Scriabin: Fantasy for two pianos in A minor, Op. Posthumour
A.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Prince Igor (arr. Vovka Ashkenazy)
M. Ravel: Ma Merel’Oye
C. Debussy: Lindaraja
M. Ravel: La Valse
Pictures from the program sheet downloaded from website
這幾年不曉得什麼緣故,好像很流行父子、母女之類的同台表演,可能是父母愛子女心切帶著他們在舞臺上增加曝光度,也可能是這樣的組合有吸引人的票房,因此之前大提琴家麥斯基跟他女兒一起登台演奏大提琴奏鳴曲,而這場是阿胥肯納吉父子檔,而在十二月初Zilberstein的兩個小孩將與北市交演奏雙鋼琴協奏曲(我是真的衝著Zilberstein的名號,想要看看這兩個小朋友有沒有繼承到乃母之風XD)。我若是沒有記錯,第一張自己買的蕭邦作品的CD就是Ashkenazy的,對於他的CD或者卡帶,真是一段充滿意義的時光。後來他來台灣幾乎都是帶著樂團來訪,最多就自己指揮兼彈鋼琴協奏曲的主奏而已,以這次雙鋼琴的型式出現應該算是首見。
Poulenc的作品一向有著美麗的和弦但有點詭異的和聲,而作為開場的作品來說似乎份量有些重,加上對於作品本身不熟,實在沒有辦法多做描述。而Scriabin這首所品雖然沒有編號,但據說是大約二十歲左右未發表的作品,相當甜蜜的旋律,完全是浪漫的風格,跟大家所熟知他的奏鳴曲或者練習曲所呈現的那種灰色風格大相逕庭。尤其在中間一段Vovka負責高音聲部敲出透明如水晶般的聲音,那邊音色所呈現的通透感與層次幾乎是這整場音樂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雖然這首曲子的地位比較像是上半場的過門,但是效果比起Poulenc的作品更討人喜歡。
伊果王子的改編由Vovka所作,這首韃靼舞曲應該算是鮑羅定這齣歌劇中最著名的片段之一。改編的雙鋼琴版本在結尾的段落相當炫技,而父子兩人的默契佳,整首演完讓人有一氣呵成的快感。上半場聽起來的感覺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下半場開出Ravel的圓舞曲,更是讓我期待兩人的默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鵝媽媽組曲雖然是Ravel的著名作品之一,但我對這部作品並沒有特別的印象,即使聽過好幾次也沒有特別喜歡。這首作品雖然是從五個童話作為聯想所作的作品,不過因為在拉威爾特殊的旋律與和聲下,我很難感受到那種”童趣”,第三個片段“醜女,塔后”(Laidero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中嵌入的中國五聲音階讓整首作品更充滿幻想東方色彩。Lindaraja這首曲子的角色跟上半場Sriabin的幻想曲有同樣的功能,但是這首作品的表現讓人感覺有些倉促,加上結尾收得有些讓人錯愕,感覺不是表現得很好。
Ravel的圓舞曲一直是我很喜愛的作品,從開頭低音所營造出的的鬼魅迷離感,隨著旋律線條的慢慢浮現,大調為主體的旋律營造出華麗燦爛的風格,縱使交錯著一些和聲上的不和諧,但是那種作品整體呈現的宮廷式奢華與為數眾多王公貴族在大廳中群起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卻不斷地藉著音樂使得畫面浮現在腦海中。而Ravel本人在作品的扉頁中寫著場景設定”大約1855年的某宮廷”,為這段旋律作了精準的註腳。Ashkenazy父子在這首作品的表現上成功的營造出這樣的漸近與反差,音色上不管是那種帶有朦朧的色澤或者明亮燦爛的段落,都是很漂亮的詮釋。
雖然整場的作品可能不是大眾所熟知的”古典”作品,但是對於能排出這樣的曲目還有這樣的演出,其實聽來讓人相當暢快。安可曲我不曉得是什麼曲子(沒有聽過),不過感覺是整場最”古典”的旋律了。
Program:
F. Poulenc: Sonata for two pianos (FP 156)
A. Scriabin: Fantasy for two pianos in A minor, Op. Posthumour
A.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Prince Igor (arr. Vovka Ashkenazy)
M. Ravel: Ma Merel’Oye
C. Debussy: Lindaraja
M. Ravel: La Valse
Pictures from the program sheet downloaded from website
這幾年不曉得什麼緣故,好像很流行父子、母女之類的同台表演,可能是父母愛子女心切帶著他們在舞臺上增加曝光度,也可能是這樣的組合有吸引人的票房,因此之前大提琴家麥斯基跟他女兒一起登台演奏大提琴奏鳴曲,而這場是阿胥肯納吉父子檔,而在十二月初Zilberstein的兩個小孩將與北市交演奏雙鋼琴協奏曲(我是真的衝著Zilberstein的名號,想要看看這兩個小朋友有沒有繼承到乃母之風XD)。我若是沒有記錯,第一張自己買的蕭邦作品的CD就是Ashkenazy的,對於他的CD或者卡帶,真是一段充滿意義的時光。後來他來台灣幾乎都是帶著樂團來訪,最多就自己指揮兼彈鋼琴協奏曲的主奏而已,以這次雙鋼琴的型式出現應該算是首見。
Poulenc的作品一向有著美麗的和弦但有點詭異的和聲,而作為開場的作品來說似乎份量有些重,加上對於作品本身不熟,實在沒有辦法多做描述。而Scriabin這首所品雖然沒有編號,但據說是大約二十歲左右未發表的作品,相當甜蜜的旋律,完全是浪漫的風格,跟大家所熟知他的奏鳴曲或者練習曲所呈現的那種灰色風格大相逕庭。尤其在中間一段Vovka負責高音聲部敲出透明如水晶般的聲音,那邊音色所呈現的通透感與層次幾乎是這整場音樂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雖然這首曲子的地位比較像是上半場的過門,但是效果比起Poulenc的作品更討人喜歡。
伊果王子的改編由Vovka所作,這首韃靼舞曲應該算是鮑羅定這齣歌劇中最著名的片段之一。改編的雙鋼琴版本在結尾的段落相當炫技,而父子兩人的默契佳,整首演完讓人有一氣呵成的快感。上半場聽起來的感覺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下半場開出Ravel的圓舞曲,更是讓我期待兩人的默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鵝媽媽組曲雖然是Ravel的著名作品之一,但我對這部作品並沒有特別的印象,即使聽過好幾次也沒有特別喜歡。這首作品雖然是從五個童話作為聯想所作的作品,不過因為在拉威爾特殊的旋律與和聲下,我很難感受到那種”童趣”,第三個片段“醜女,塔后”(Laideronette, impératrice des pagodes)中嵌入的中國五聲音階讓整首作品更充滿幻想東方色彩。Lindaraja這首曲子的角色跟上半場Sriabin的幻想曲有同樣的功能,但是這首作品的表現讓人感覺有些倉促,加上結尾收得有些讓人錯愕,感覺不是表現得很好。
Ravel的圓舞曲一直是我很喜愛的作品,從開頭低音所營造出的的鬼魅迷離感,隨著旋律線條的慢慢浮現,大調為主體的旋律營造出華麗燦爛的風格,縱使交錯著一些和聲上的不和諧,但是那種作品整體呈現的宮廷式奢華與為數眾多王公貴族在大廳中群起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卻不斷地藉著音樂使得畫面浮現在腦海中。而Ravel本人在作品的扉頁中寫著場景設定”大約1855年的某宮廷”,為這段旋律作了精準的註腳。Ashkenazy父子在這首作品的表現上成功的營造出這樣的漸近與反差,音色上不管是那種帶有朦朧的色澤或者明亮燦爛的段落,都是很漂亮的詮釋。
雖然整場的作品可能不是大眾所熟知的”古典”作品,但是對於能排出這樣的曲目還有這樣的演出,其實聽來讓人相當暢快。安可曲我不曉得是什麼曲子(沒有聽過),不過感覺是整場最”古典”的旋律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