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
彭修文、蔡惠泉:豐收鑼鼓
黛敏郎(Toshiro Mayuzumi):高音木琴小協奏曲 (改編:江賜良)
鍾耀光:打擊協奏曲(根據黃晴三首新詩所作)
Nebojsa Zivkovic:”Born to Beat Wild”給大鼓與嗩吶
安倍圭子(Keiko Abe):稜鏡狂想曲 给馬林巴琴與國樂團 (改編:鍾耀光)
鍾耀光:秦王破陣樂 打擊雙協奏曲 (首演)

指揮:邵恩(上半場)、鍾耀光(下半場)
打擊:Evelyn Glennie、謝從馨
嗩吶:林子由

Glennie & TCO.jpg

會想要買這場音樂會的緣起應該是在一個朋友家中聽到這張北市國與Sharon Bezaly灌錄的這張胡旋舞的CD的關係。原本聽音樂會來說,西樂的頻率本來就比國樂高出許多,再加上國樂的合奏曲為數不多,所以演來演去曲目很容易重複,新鮮感盡失,因此當時候看到這張CD的曲目就先眼睛為之一亮,雖然有已經流傳幾十年的作品,但也有新作交替其中,加上整體演出動人,讓人很驚艷沒想到北市國也有這樣的水準演出,故而促成買這場音樂會的動機。

胡旋舞.jpg

這場音樂標榜是BIS新片搶先聽,也就是說北市國在與Sharon Bezaly合作透過瑞典唱片公司BIS發行CD後,第二張即將發行的專輯就是與Evelyn Glennie合作,其中上半場鍾耀光所創作的打擊協奏曲在去年聽障奧運已經由Glennie主奏進行首演,而下半場最後一首”秦王破陣樂”雙打擊協奏曲,在這場音樂會中由Glennie與謝從馨主奏首演。對於北市國這樣的推陳出新,去尋求國樂的各種可能性,實在是令人相當驚喜的。

整場曲目中最傳統的應該是第一首豐收鑼鼓。這類的作品在旋律上通常用地方民謠,加上眾多的打擊樂器讓氣氛變得很熱鬧,是相當不錯的開場曲目,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剛開場大家都興致高昂,所以這首作品常有樂團趕拍的情況,加上音準與和協性一直都是傳統民樂的致命傷,所以即使旋律再怎樣的耳熟能詳,但是離和諧順耳,總覺得還有一段差距。至少從這場曲目比較起來,這些比較近現代的作品倒是比較掌握到這些傳統樂器的差別,所以在配器的運用上已經比較少有過去那種整個樂團大鳴大放卻又刺耳的問題存在。

除了第一首曲子之外,獨奏家Evelyn Glennie幾乎獨挑大樑,Mayuzumi的高音木琴小協奏曲看著Glennie兩枝琴槌飛快的在木琴上奔馳,敲出的音符精準俐落,初上場就讓人印象深刻。整首曲子典型的快-慢-快的架構,在中間慢板樂章的抒情旋律,樂團與木琴間發出的聲音充滿情感,與前後的炫技風格大相逕庭,但是絕對是讓人印象深刻又值得回味再三的片段。雖改編成國樂團伴奏的版本,卻未有格格不入感。

上半場的打擊協奏曲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第一個部份:”月亮的哀求”(黃晴三首新詩錄於後),雖然詩作的筆調灰暗,音樂也配合著凝塑這樣的氛圍,加上獨奏樂器兩只小軍鼓在Glennie的細膩演奏下表現出多樣的層次性,使得這個段落的音樂性與畫面性兼顧。相較之下我就沒有特別喜歡第二與第三片段,尤其是第二個段落,使用的新詩充滿現代感的質樸,但是音樂上竟然用了很傳統的旋律去進行,怎麼聽都讓人覺得詭異。雖然說樂曲本身不是難聽的作品,但是搭配著這樣的主軸去思考,就怎麼想都怎麼不對勁。

下半場的第一首曲目用嗩吶表現東歐風味,嗩吶獨奏與Glennie在結尾的時候似乎默契有點不足,所以有種不確定的感覺出現。安倍圭子的稜鏡幻想曲已經不是第一次聽,這首作品已經演化過很多版本,所以已經是相當成熟的作品,今年年初在新舞台聽高齡七十的安倍現場演出,其技巧與風格的變化多端就已經讓人印象深刻。這場演出Glennie以整場一貫的精準與犀利詮釋這首需要成熟技巧的協奏曲,樂團也恰如其分的為獨奏家伴奏。而國樂營造的音響顯然與交響曲伴奏或者小團伴奏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兩者相輔相成呈現出這首曲子不同的丰采,而且說真的,這個改編版本可一點也不差。

最後一首秦王破陣樂完全就是在考驗兩個獨奏家的默契,Glennie主要掌控西式的小軍鼓與大鼓以及木琴,謝從馨演奏的是中式的軍鼓與鋼片琴還有像雲鑼般的編鐘(我不曉得這樣形容對不對),兩個獨奏家或而齊奏:演奏不同樂器但如同一人演奏般整齊俐落、或者相互競技,在各人掌握的樂器上盡情發揮,不然就是相互合作(鍾耀光在段落中有安排兩人的鼓棒互擊之演奏)。整首秦王破陣樂雖然基底為軍樂,但並不因而死板落入俗套,音樂性的變化超出我原本的預期,由於多使用彈撥與管樂器作為伴奏,因此成功的營造出旌旗飛舞的行軍作戰感。不過結束的方式也讓我很訝異,感覺是在倉促之下(或者我認為鋪陳的不夠完善)收尾,但既是首演作品,就表示還有更多modification的空間,是會讓人期待之後的改版有更好的成果。

我已經許久沒有聽TCO的演出,不過這場演出確實在曲目上讓人眼睛一亮,演出雖然還有瑕疵,但是這等企圖心早已瑕不掩瑜。在TCO新的樂季手冊中,就引著鍾耀光的一段話:”宏揚國樂是目標,跨國合作是手段”。從所謂的國樂交響化到今天五六十年的時間,國樂團除了根基於傳統的曲目編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之外,近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音樂劇等,各種西樂可以發展的元素都有潛能可以套用在國樂團中(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但是追求藝術的多元表現,我想在現在這個時代變得更為重要。北市國即將與BIS合作灌錄第二張專輯,以這樣的曲風多元兼顧傳統與現代的發展下,其實我還蠻看好他們未來的發展,甚至有機會作為其他國樂團的發展範例。

至於北市交,加油,好嗎?我真的已經很久提不起勁去聽北市交的演出了,好不容易十二月有場Zilberstein的兒子要來跟樂團合作演出雙鋼琴,希望不要重演好多年前Nakariakov來跟樂團演出時,一個大學同學的經典評論:”今天的演出100分,不過是小號獨奏100分,樂團零分!!”

黃晴新詩三首:
<月亮的哀求>

我獨自孤立天邊
人們漸入夢鄉
耳邊響起的
只有野狗的哭嚎
和野貓的哀鳴
我日漸消瘦
心中滿是苦惱
日復一日
夜復一夜
眼前不見一絲光亮
你可曾在夜晚聽見
我的歌聲
響遍大地
在那群星中落淚
小草也替我惋惜
接住我的淚水向天捧
我的美貌在夜空蒼白
越來越黑
緩緩隱退
慢慢的無影無蹤

<我相信>
我相信
一朵美麗的小花
可以讓世界成為一個更美麗的天堂
人們沒有任何憂愁和苦悶
我相信
我的一句話
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我相信
在山的另一邊
在海的另一邊
有一個美麗的國家
像天堂一樣和平美好
我相信
有一天我可以飛上天
和小鳥說話
我相信
我的幻想可以成真

<飛向>
是閃電讓我知道雷聲有多響
在寂靜的世界裡一個人歌唱
無聲的夜晚追逐自己的夢想
眼前空曠的道路上有種熱血沸騰的渴望
對雲的另一端莫名的嚮往
慫恿著我去飛翔
到一個謎幻的地方
霓虹的閃爍遮不住視野的輝煌
像小小的沙鷗面對蔚藍的海洋
翻騰的波濤怎樣的震盪
再危險也要放手去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