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pera Garnier
「即使不能進去看一場表演,好歹都要進去參觀這個歌劇院」,在前往巴黎之前我就給自己下了這個目標,因為僅僅從ADAC的介紹跟幾張照片,就可以感受到這個歌劇院的富麗堂皇。雖然這次沒有辦法進入歌劇院欣賞歌劇(因為不爽買黃牛票,而且又太晚在網路上訂票),但是光是參觀就讓人覺得不虛此行。即使Garnier歌劇院是十九世紀的建築,但設計與裝潢上依舊保有帝國的榮光—氣派高雅,而且還使用許多鏡子。如亞歷山大三世橋的金色雕刻,在Garnier歌劇院的上方也豎立兩座金光閃閃的雕刻。由於歌劇院的正面大部分在整修,所以遊客跟要參觀表演的民眾都是由正面的一個小門進出。
歌劇院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四座音樂家的雕像:韓德爾、拉摩、Lulli跟葛路克(Gluck,這個名字差點被我忘記=.=...)。不管如何,這就像聽歌劇先聽到序曲一樣,這四座音樂家的雕像只是這整個歌劇院的前奏而已,這樣樸實無華的前奏能夠帶出後面多少的驚嘆?很多很多...



經過前奏區後,看到的就是這樣典型的大廳設計。當天是除夕,也是Garnier歌劇院最近的最後一場表演節目,接下來的一場已經是一個多星期後的Stuttgart芭蕾舞團。樓梯扶手上用鮮花妝點得美輪美奐,在這個歌劇院有置身於皇宮的錯覺。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工作人員也沒有閑著,不停的為晚上的節目佈置。這就像是一個夢幻的國度,從紛亂的巴黎街頭踏進歌劇院後,時光彷彿倒退兩百年,自己好像也變成當時上流社會的一員,穿梭在這個典雅且富麗堂皇的歌劇院中。不過照相的人真的很多,一看到樓梯上美美的鮮花,很多人都忍不住要在這邊先拍張照片再說,而在要進入劇院的觀眾席前豎立兩座雕像,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拍照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請人家從對面幫他們在這雕像前留影。



假如一進來的中庭就讓人大呼過癮,那麼二樓這個長廊絕對不下於凡爾賽宮的鏡廳。金光閃閃的長廊,一盞又一盞的美術燈,還有天花板上的壁畫。而這個歌劇院的設計者Charles Garnier的胸像靜靜的立在這個長廊的一個門邊,靜靜的看著面對歌劇院的大馬路,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
或許這樣的安排只是要告訴人們:藝術家總是寂寞的...



在這樣的一個歌劇院,我總是幻想著假如沒有其他遊客,只有我,那該有多好?那是一種獨享的奢望,或者這樣說:能夠獨享的感覺是種幸福的感覺。

經過這個金光閃閃的長廊進入歌劇院的圖書館,歌劇院圖書館也是長形的規劃,動線入口處懸掛的是卡門的畫像,而出口處是吉賽兒。這個圖書館分成兩層,有些藏書看起來頗有歷史,而下層可能會被遊客碰到的書都用鐵網罩住,避免有人看到喜歡的就隨手帶走。在歐洲到處都可以看到有點歷史的書(所謂古董書),不管大小城市,除了一般賣新書的書店之外,還很容易發現書店的招牌後面還加上antique這樣的字眼。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圖書館中有一堆這樣的書也沒有什麼奇怪的。這個圖書館的藏書以藝術方面的書籍為主,當然樂譜是少不了的,可惜這些樂譜沒有辦法拿出來瞧瞧。

在歐洲,很多音樂廳跟劇院的設計看起來富麗堂皇,但是座位其實一點也不舒服,有時後為了功能上的擴充,座椅不見得像我們的國家音樂廳或劇院是定住的,而是可以很容易搬動的座椅。在Garnier劇院這邊就是這樣,一樓的座位因為沒有開放參觀,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二樓以上的座位看起來都是一般的椅子可以任意搬動,開放遊客參觀的兩個包廂,裡面的椅子就被堆在一邊。所以這樣的座位感覺就不大舒服,對我這種看表演喜歡懶洋洋坐著的人,這種椅子無法發揮他的功能。

跨年的節目看起來果然不大一樣(印象中是個女高音的獨唱會),舞台的工作人員忙上忙下的調整舞台樂團的座位,而在包廂參觀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逛到這邊,整個歌劇院也差不多參觀完畢,我還是覺得,巴黎人有這樣的歌劇院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沒事就可以上網買個票,然後下班後輕鬆的到這邊聽場歌劇或看芭蕾表演。只是賣黃牛票的情況相當嚴重,而似乎也沒有人會管。反正賣黃牛票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沒有什麼好說的。但是看到這樣的狀況,心裡感覺還是怪怪的:這裡是巴黎耶,怎麼巴黎是這副德性?

但是這就是巴黎,他高雅嗎?一點也不。他浪漫嗎?或許有一點。他自傲嗎?無庸置疑!

先賢祠
先賢祠是少數巴黎的景點中離地鐵站有段距離的地方,也就是不可能一出地鐵就看到這個景點,還得要再走上一小段路。原本Pantheon是天主教教堂,後來在十八世紀末才改建為先賢祠。神殿的前半部就跟古希臘式神殿建築沒有什麼兩樣,而後半段的圓頂,反而看起來像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大部份介紹Pantheon的文字都會有一段:"在1995年第一位女性安奉入先賢祠",這個人不是別人,她與她的丈夫共同享有這份殊榮,這人不是別人,是我們熟知的、拿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我不知道他們的遺體是不是真的安葬在這底下,畢竟1995年距離他們過世的時間也經過了幾十年,假如已經安葬的遺體還要把人家挖出來放到先賢祠中,好像於情於理不合,不過不管怎樣,女性第一人在法國享有這份榮耀,實在是難能可貴,更重要的是,居禮夫人是波蘭人而不是法國人,能夠安奉在法國的先賢祠,更顯得其成就的偉大。安奉在這邊的偉人還有Emile Zola、莫內等人,不過Zola的墓地其實在蒙馬特墓園中,所以我也不大清楚到底哪邊才真正放有Zola的遺體。不過遺體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的思想著作發明創見等,都深刻地影響之後的人類。


Pantheon外觀,不看後面的圓頂,真的很像古希臘的神殿建築。

正殿在我參觀的時候有特展,許多奇形怪狀的沙包從圓頂上吊著,佔據著原本應該空曠的空間,同樣從圓頂上垂吊下來的還有一個傅科擺,而在正前方有一組雕塑,下方刻著’la convention nationale’(國民會議)的字樣,但是這個雕塑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國民會議的樣子,左側的一群人平舉著右手,一副就像二次大戰期間講到希特勒就要行禮的那種姿勢,而右側的一群人騎著馬帶著戰鼓,就像要出征打仗的樣子,我再怎樣也都無法跟國民會議這樣的主題聯想在一起。



往下走才是安奉先賢遺體的地下教堂。十字型的空間讓人走在裡面不小心會失去方向,而在安奉先賢的墓室前也都會有其生平簡介跟照片。對於法國名人我的認識有限,即使聽過的也大概都是世界知名的偉人,已經不侷限於’法國名人’了。通常一個墓室中大概有八到十個位置,而極為少數的是獨自坐擁一個墓室,盧梭就是這樣。



在先賢祠中收藏的主要是法國先賢的遺體,而在巴黎市北方的St. Denis教堂收藏的則是歷代法國國王的遺體,其精采的程度與先賢祠有過之而無不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