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塞納河上的這個比較大的沙洲上佔據了三個著名的景點:巴黎裁判所、聖禮拜堂與巴黎聖母院。而其中聖禮拜堂是Chris告訴我說值得一看的地方,而在ADAC旅遊書中也特別有紅色箭頭標誌,亦是標明這個景點值得到訪。

巴黎裁判所比較有名的應該是它的附屬監獄部份,這個附屬監獄在法國大革命的期間關過不少名人,當然也有很多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是這邊度過的,例如瑪麗安東尼、羅伯斯比(Robespierre)等人。Conciergerie的中世紀大廳雖然較地面為低,但因為廳內的窗戶很多而且大廳高度夠高,所以採光良好(導覽上這樣說的)。不過因為大廳的窗戶沒有全部打開,加上裡面還有其他展覽,所以大廳內還是點了不少燈。


巴黎裁判所外觀

走到大廳底端往左會先經過賣紀念品的小商店,然後才進入附屬監獄的部份。附屬監獄直到1914年列入古蹟後,才不再關犯人,並且對外開放。這邊有書記室與大總管辦公室,雖然法國的大總管(皇家總管)位高權重,但是辦公室看起來也不過爾爾,而瑪莉安東尼的牢房有被保留下來,裡面除了擺放一些文件之外,還有模擬場景的蠟像跟擺設。在二樓有一個房間,裡面掛了幾個牌子全寫滿在法國大革命時犧牲的人。我無法確定法國大革命期間犧牲的2700多人是不是全部都紀錄在上面(我猜應該是),但是路易十六和瑪莉安東尼很巧的就剛好排在同一行的相鄰兩列上,或者根本就是特別安排的。不過無論如何,這對命運不佳的皇室夫妻,不管在哪邊都是形影不離的,在凡爾賽宮、在裁判所內,甚至到教堂St. Denis(那邊聚集許多法國國王的衣冠冢與石棺)那邊也是。展示間中還陳列一些當時的處決簽署文件的複本,還有當時法王路易十六的牢房的鑰匙跟門鎖等。

監獄裡面有個小庭院,但是這個庭院依舊四周被牢房包圍,庭院的空間不大,雖然四周的牢房不算太高(大約三四層樓左右),但是總覺得當時在裡面的這些人,有機會在這地方仰望天空,幻想自由,應該就已經是很奢侈的行為了吧!監牢裡面的光線不足,相較之下庭院中的光線反而亮得刺眼逼人。只是當時候很多人最終還是沒有盼到他們期待的自由,就走向斷頭台了。包括讓很多人走向斷頭台的羅伯斯比,他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斷頭台上。


瑪莉安東妮跟路易十六的名字就剛好在同一橫排上,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特意安排

由於裁判所跟聖禮拜堂的距離不遠,所以這邊有賣兩個古蹟同時參觀的套票(當然比單買便宜)。聖禮拜堂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為聖母瑪利亞所建,在入口處就是聖母瑪利亞的雕像。而上層的色彩炫目,令人印象深刻。聖禮拜堂因為具有皇家的象徵,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經遭到嚴重破壞。這座教堂當時設計原本是要來擺放耶穌受難的聖物,法王路易九世從拜占庭國王勃杜文二世(Baudouin II)手中以13.5萬法郎買下耶穌荊冠,而建造這座教堂的花費是4萬法郎。看到這樣的價錢,別以為教堂建得很寒酸,一點也不,這座教堂可以算是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宏偉的尖塔、色彩炫麗的馬賽克、教堂中充足的光線,無一不是典型哥德式建築的特色。相較之下就可以知道這個號稱是耶穌荊冠的聖物價格是多麼昂貴。既然分為上下兩層,所以可以想像這座教堂的出入口是跟其他教堂不大一樣的,旅客都從下層進出,而上層的主禮拜堂即使也有大門,但是並沒有打開。這個教堂絢麗的彩繪玻璃值得一看,一共十六面彩繪玻璃(包含圓花窗),各代表不同的聖經故事,就像連環圖畫一樣,從每一個單位的左下方開始看,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觀賞,就可以看到這一連串彩繪玻璃要講的故事。雖然聖禮拜堂的外觀看起來相當普通,但是走進內部,才知道這皇家禮拜堂的精緻與奢華(原始的禮拜堂從動工到完成僅花六年時間)。



巴黎聖母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音樂劇鐘樓怪人就是以此作為背景。參觀聖母院當天是除夕(12/31)也是星期天,廣場上要排隊進入參觀的民眾相當多,而要做禮拜的民眾也很多。就像人車分道一樣,把參觀的民眾集中在一個門進出,而要進行禮拜的民眾從另一個門出入。看到這麼多人在教堂中進行禮拜,就不得不想起十二月Deutsche Perfekt這本雜誌中的一個主題:德國人的信什麼?(Woran glauben die Deutschen),這篇文章中提到只有在聖誕節前後德國的教堂才會人滿為患,至於平常,都只是小貓兩三隻而已。甚至去年有很多教堂因為「生意」不好而關門,不過以巴黎聖母院的名氣,應該沒有這樣的顧忌才對。但是對於這個有名的教堂,在旅行後我反而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於又要排隊的登頂也興趣缺缺,所以就在裡面轉一圈後就離開。



由於有禮拜的關係,裡面剛好有一些儀式在進行,對我來說這是參觀教堂時比較有趣的意外,你可以聽到教堂管風琴的聲音,還有用不同語言宣教的儀式。由於我不是教徒,所以對於這樣的流程也搞不大清。走進聖母院後沒多久,就有工作人員要參觀民眾讓出一條走道,原來是神職人員要繞場,灑聖水跟焚香,香是裝在一個金屬做的圓球中,而圓球繫有金屬鍊,由一個男童抓著金屬鍊甩著圓球(當然不是那種360度的甩動,就是輕擺而已)。繞場完後先由一個女高音走到台前,開始領唱,這時管風琴也開始彈奏,當她希望參加禮拜的民眾一起唱時,就把雙手舉起揮擺,然後她的歌聲也開始變得亢奮(真的我有這樣的感覺)。在唱的同時開始在祭壇前也有動作,原本由男童手持的香換到神父(應該是吧,我不大確定)手中,進行一些祈禱的儀式。這段結束後,就像我們平常看到的,神父會開始講道,然後下面的人可能喊阿們或者其他回應之類的,而最初手持香爐的男童,在神父講道的同時也站在祭壇前甩著那個香爐,製造出煙霧瀰漫(?)的效果。在波蘭聽過用波蘭文講道(當然是一句都聽不懂),在德國也聽過,沒想到在法國竟然也讓我碰上。當然禮拜時間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聽神父講道,講了一段後會開始唱聖歌,由合唱團跟剛剛領銜主唱的女高音帶動,同樣還是用管風琴伴奏。



祭壇中間的雕像是聖母跟垂死的耶穌,下面這張是我從聖母院的底端靠著我那台相機的12X光學變焦照出來的結果,當然手不夠穩,還是有點晃到的感覺,不過能夠拍到這樣的照片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聖母院從內部可以明顯看出其為哥德式建築的設計,跟聖禮拜堂一樣,高聳而明亮,而其外觀用了很多玫瑰花窗設計,這是在其他教堂比較少見的(即使有使用,數量也不若聖母院多且大),正面的左右兩側的方形高塔相當顯眼,乍看之下會以為這不是哥德式建築(因為實在看不出教堂本體是否也高聳雄偉)。

從聖母院離開後,轉向後方的另一個小沙洲:Ile St. Louis。而整天行程最精采的地方,當屬巴黎歌劇院(Garni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