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SO在去年呂紹嘉決定接任音樂總監後,開創了整個樂季史無前例的票房高端,新的樂季開始後相信承受更多的壓力。開季音樂會連換了上半場的兩首曲目似乎造成聽眾的信心有些流失,雙十節的馬勒第八讓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似乎沒有因此讓後面跟著幾場的票房有顯著的拉抬。三場曲目的風格各有不同,指揮也都不是呂紹嘉親自上陣,但NSO的水準已經相當穩定,不同的指揮頂多是帶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對於演出的品質,並不會有悲劇性的影響。

1119822864.jpg


許常惠:《嫦娥奔月》
D. Schostakovich:Cello Concerto No.1, E-flat major, op.107
R. Strauss:Ein Heldenleben op.40 (英雄生涯)
大提琴:STEVEN ISSERLIS
指揮:簡文彬

第一場簡文彬指揮的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舉行之前發生了一些小風波,大提琴家Isserlis在鋼琴家Prahia的獨奏會後原本想要拜訪他兩人一起用餐,但遭到經濟公司的阻撓,引起樂迷的撻伐,成為這個音樂會舉行前的插曲。回歸到音樂本身:對於許常惠的嫦娥奔月聽完後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在此略過不提。但是Isserlis的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真的是精采萬分。協奏曲講究的是獨奏家技巧的展現,加上樂團有很好的默契亦步亦趨的襯托出樂曲的丰采,我想這首曲子應該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示範。這首技巧高超,許多音符旋律幾近瘋狂的樂曲,大提琴家演奏跟樂團間的合作無間,雖然感覺到音樂瀕臨精神性的崩解邊緣,但是因為恰如其分的走在鋼索上面,使得這樣的演出更難得,大提琴家展現的自信以及高度技巧,讓這場音樂會有完美的表現。下半場的英雄生涯是在壯年時期史特勞斯的自況。指揮帶出樂團不同的風格,在這場音樂會中有很好的說明。銅管明亮的音色與大剌剌的揮灑,讓人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在呂紹嘉的帶領下,NSO的銅管以較內斂的方式演奏,卻有時會讓人有種缺乏”爽度”的快感,上次國慶日的馬勒八號雖然精彩,但想起幾年前簡文彬指揮的馬八那種外放的音響效果,不免覺得有些少了什麼的感覺。英雄生涯在簡文彬的帶領下,音色上滿滿的呈現金屬的燦爛光澤,大開大闔的氣勢讓這首曲子演來令人動容。

楊聰賢:《失落之歌》給雙簧管及管絃樂團的協奏曲(世界首演)
A. Brukner:Symphony No.7, E major
雙簧管:謝宛臻
指揮:林望傑

第二場也是前總監指揮的音樂會。我沒有聽過林望傑帶領NSO時代的聲音,所以只能純粹以這場的音樂來表達好惡。總的來說,我比較不喜歡這場演出。通常世界首演的作品會讓人有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即便是現場有樂曲導聆也會因為沒有錄音作品而沒辦法讓聽眾對於這首作品先有些概念。所以這樣的作品常常在聆聽時就只能碰碰運氣,喜歡的當下就會很喜歡,假如聽起來沒有這麼順耳,也就只能這樣放過去,誰叫音樂就是時間的藝術,時間一旦過去就無法倒轉。這首曲子在聆聽的當下就覺得很奇怪,一方面是感覺好像在無法自拔的轉圈圈,另一方面是感覺不像在協奏,因為雙簧管並沒有什麼自主的表現空間。後來隔了幾天後在報紙上看到焦元溥評論,才知道這首作品主要想表現的是”掙扎”感,當下才恍然大悟。但即使這篇評論中旁引博徵個古典作曲家曾經用過壓抑獨奏樂器的方式營造出掙扎的宿命,我還是對這個作品沒有太大的印象與喜好。

而這場演出的Bruckner可能不對我的脾胃,在這邊就暫且略過不提。

I. Stravinsky:Pulcinella Suite (1949 version)
C. Debussy:Rhapsody for Clarinet & Orchestra
A. Copland:Clarinet Concerto
J. Sibelius:Symphony No.7, op.105, C major
單簧管:SACHA RATTLE
指揮:JOOLZ GALE

相較前兩場”前”總監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相較下就年輕許多:指揮Gale 1983年出生,跟獨奏家Sacha Rattle (柏林愛樂總監賽門拉圖的兒子)同年,所以我說這場音樂會是很年輕的音樂會。

年輕的音樂家演繹這些音樂,可能就像文學家寫作一樣,經歷越多的人世悲歡離合,對於這些作品的刻劃與體驗會有更深一層的想法。Stravinsky的Pulcinella組曲表現是他對於古典技法的純熟展現,加之以些許神來之筆而改頭換面成為古典風格的現代作品。這作品由Gale指揮演來,直來直往毫不拐彎抹角,我認為是平實的反映這首作品的風格。而Debussy這首為了巴黎高等音樂院入學考試的作品,在有點羞澀的拉圖演奏下,也是恰如其分的將這首作品的技巧與旋律性作了充分的發揮。

上半場表現了樂曲的純真,則下半期待的應該是比較多的樂曲的深層。Copland這首帶有爵士風格的協奏曲,還是在一個比較輕鬆的狀態下可以欣賞的作品。但Sibelius這首單樂章的第七號交響曲,雖然是一個二十分鐘左右的作品,但是動機的繁複並不容易上手,我認為這個狀況也反映在演出上,年輕的指揮Gale充其量也只是讀譜把音樂走完而已,沒有特別深刻的表現。Sibelius累積幾十年的作曲功力在這首交響曲中算是集大成,跳脫出原本三(或四)樂章的框架,在動機不斷轉化下,如同流水般自然而多變的營造出繽紛的交響色彩。二十分鐘的作品其實是非常精彩的萬花筒,也像是蜿延千里的河流:有涓涓細流,也有汩汩暗流,甚至也有磅礡奔流的氣勢,可惜那樣的對比沒有作出來,即便是漂亮的作品演起來也就讓人覺得普普通通而已了。

不過我還是不大曉得為什麼這場音樂會的標題要下”黑色狂想”,明明這些音樂聽起來一點也不黑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