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仰光很無聊,我同意。但作為一個國家的門面來說,老實說,從這個城市可以很快地勾勒出緬甸的初步印象,雖然仰光現在已經不是緬甸的首都,但仰光經過殖民時代的洗禮並且是獨立後許多重要事件的舞台,其地位自然不是遷徙的新都可比。
之一,機場
飛機降落後看到仰光機場的國際航廈,是對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喔,這樣說不大對,對於緬甸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在飛越泰北後橫跨的那片高山,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片高山的峰頭都超出雲端,至於想要仔細分辨到底是山峰還是雲,有點困難也不是那麼重要,只知道在刺眼的陽光照射下幾乎就是一片白。旅行回國後實在好奇這片緬甸東側的高山是什麼名字,翻查資料才知道是撣邦高原,只是這片高原平均海拔約為1000公尺,即便最高點也不過2675公尺,那片潔白的景象不曉得是錯覺還是真實,只可惜沒有照片再行佐證。窗明几淨的國際航廈建築旁佇立一座突兀的類似寺廟建築,似乎提醒著旅人現在踏上的國家是佛國緬甸,相當具有個性。機場的人不少,拉載客的計程車司機也很多,許多人滿嘴檳榔提醒著我們這是普遍的現象,要習慣。在幾個換錢的銀行櫃檯前走來走去,只是想要換個比較好的價格,回過頭來想想拿時間和這種事情認真,實在不智,一元美金可能只差5 Kyat,將近千分之五的差別實在不曉得有什麼好計較的。
這個色澤清新的機場並不是灰姑娘的南瓜馬車在午夜就會消失不見的,但是和隔壁的國內航廈相比是乾淨漂亮的不大真實。國內航廈的入口處行李安檢如同一種儀式,把行李放進掃描機,人走過金屬探測門,即使發出嗶嗶的聲響安檢人員也懶懶散散的稍微揮一下就放你過關,進入候機室內(其實說航廈的中庭或許更加合適),像是公車站的塑膠椅就映入眼簾,不說的話沒有人會覺得這邊是機場,更像火車站或者巴士站。挑高的空間有走廊圍繞著,所謂航空公司的貴賓室或者辦公室就把這個空間包圍著,帶著一種睥睨的氣勢,由上往下。機長與空姐拖著行李走過這段位於二樓長廊,從盡頭的樓梯走下後再進入飛機進行起飛前的準備。沒有空橋、沒有電子秤,指針式的磅秤兩台安安靜靜的立在登機門口,行李沒有輸送帶,由人工的方式收集然後直接用推車推到飛機旁上貨。過了登機門後直接走向停機坪,一切都是種熱帶的原始。國內航線大概沒有一班飛機是準時起飛的,從九點半改時到十點半而後又延遲到將近中午才起飛,原本想在Mandalay悠閒散步看些景點的行程,全部只能改天再說。
雖然相距二十公尺不到,但如同兩個不同的世界。
之二,路邊攤
我還記得去年在清邁旅行,每天的晚餐幾乎就是在不同城門邊的路邊攤解決,不管河粉米線豬腳飯吃得都是津津有味。在仰光的第一天看到各式各樣的路邊攤可是卻沒有勇氣下手,第一天旅行不希望吃壞肚子壞了遊興,等到旅行快要結束時回到仰光,卻又懶得在路邊搜尋令人心儀的食物,所以就這樣拖著拖著,我們沒有真正在緬甸吃到什麼路邊攤小吃,還是以一般路邊看到的小店為用餐的首選。
豔陽高照下經常會打壞吃的興致,正中午看到路邊攤的滷味、可麗餅或者手提式的鹹酥雞通常不是撲鼻誘人,而是想到這麼繁忙的街頭上就這樣坐下來吃或賣是否衛生。緬甸的滷味根本上與台灣沒有太大的差別,一鍋看起來黑黑的滷汁旁邊擺著一堆滷肉、滷蛋、還有粉腸豬頭皮等料理,攤主現場拿著小砧板與菜刀切成一小份插上竹籤放到鍋邊,客人則坐在攤位前的矮椅上拿自己想吃的東西,醬料一應俱全,最後算錢時就依照竹籤數量計價。在台灣吃滷味通常都是在小攤前點完東西後,老闆(娘)用菜刀快速的把所有料切段後放入滷汁中加熱然後倒入盤中上桌,或者就直接打包帶走,至於這種互動式的滷味,目前只有在緬甸看到,至於其他國家有沒有還有待慢慢發掘。
稀薄的粉漿一大瓢倒入高溫的鐵鍋中,邊緣粉漿較薄處高溫受熱最快出現燒乾帶著焦色的餅皮,餅皮熟的速度很快,中間鋪上蔬菜或者一些肉末與醬料,卷起來就是外皮酥脆帶著一點焦香味的緬甸可麗餅。據說緬甸人其實肉食量不高,一般三餐即使有出現肉的機會也通常是以碎肉為主,而食物中經常含有大量的油藉此提供足夠的熱量,所以煎可麗餅也免不了用了不少油,但是剛煎起的餅皮粗脆可口,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潤餅皮用油煎過的感覺,所以這應該可以算是可麗餅跟春卷的綜合體吧。但最厲害的應該還是像提燈籠般的移動式鹹酥雞(其實沒有雞)。一個鐵架,下方放著炭火盆加上油鍋,而上層擺著炸好的薯條薯片,過路的行人就順手買個一包帶走,攤主也只需要提起這個鐵架還有自己的小板凳,就可以隨處移動擺攤,我想對於台灣到處躲避警察開單的攤販而言,應該是個還不錯的啟發。在仰光街頭,就看著穿著拖鞋的大叔,左手提著他的生財工具(炭火油鍋與炸物)、右手拿著板凳,走著走著,然後就在某個街邊停下來,隨即就開始擺攤做生意。好方便!
之三,旗津、拿坡里、大金塔
我不大喜歡付錢參觀寺廟或者教堂,除非這座寺廟或教堂有其代表性。仰光的三座重點佛寺:Shwedagon Pagoda (大金塔)、Sule Pagoda還有Botahtaung Pagoda都要收費,但最終只有買票進入許多觀光客口中所說”看完後就等於看過所有緬甸寺廟”的大金塔,其他兩座只從旁邊走過、探頭望望而已。金色是緬甸佛寺的袈裟,大概在仰光百分之八十都會成立。
在行人天橋上看Sule Pagoda
第一天來到緬甸的新鮮與陌生感,總喜歡拿過往類似的經驗對比。從旅館的路上走到Sule Pagoda,沿途的殖民時代風格建築禁不起風吹日曬雨淋,歲月的痕跡毫不留情地在建築表面上劃上青苔與發霉的色澤,從水泥縫中長出的小植物正蠶食鯨吞著建築本體,木造的窗戶早已破敗大半,但是鐵欄杆流露出的優雅與窗上的圓拱造型又讓人有身處歐陸的錯覺。就像一鍋用料豐富的八寶粥,紅豆薏仁花豆花生糙米桂圓煮得軟爛,卻在熱騰騰時淋上一大湯匙的醋,飄出的酸味與甜味讓人覺得不知所措。經過Sule Pagoda後的下一個目標是Botahtaung Pagoda,仰光南方的碼頭邊鋪造一條寬得誇張的大馬路,路上大小車呼嘯,下午兩三點的陽光正毒辣,豔陽、風沙還有高速疾駛的車,看不到河岸風光,只面對著兩側看似無止盡的水泥建築繼續前行。此時腦中飄過的畫面是當年在拿坡里旅行時,從機場下飛機搭公車進入市區後,找青年旅館的那段路:海邊、大馬路、豔陽、呼嘯而過的各種車輛與捲起的滾滾風沙,還有隨處可見的垃圾堆(當年拿坡里有垃圾處理問題,所以市區各處都堆滿垃圾無法清運)。Botahtaung Pagoda的入口巷弄很小,車子進進出出加上兩側的攤商擠得水泄不通,進入後看著右側在圍牆內的廟宇,圍牆外則是不斷綿延的攤販直到河邊,腦袋閃過的畫面就是:”啊!旗津!”從旗津的渡船頭下船後沿著廟前路走就會看到旗津天后宮,一樣在右手邊,而沿著這條路兩側都是熱鬧的夜市攤販。是的,Botahtaung Pagoda週邊完全就是如此:有簡陋的舞台與成堆擺放的塑膠椅(晚上可能有什麼地方秀之類的),小朋友的遊樂設施,小吃攤擺著裹粉炸得香酥的海鮮(依然我沒有勇氣去嘗試)、甜死人不償命的甜點等,咚滋咚滋的流行音樂肆無忌憚的播放著,我的全身與耳朵也被震得冬滋冬滋,原本已經在冒汗的身體更是燥熱難耐。這些元素所建構出來的風景,再加上我內心中想像的晚間可能會點亮的七彩霓虹燈,竟構成了我對仰光的鮮明印象。
我所認定的精華通常會擺在旅程的尾聲進行,所以大金塔是從Bagan再次回到仰光時才參觀的景點。進大金塔通常也貪圖夜間打燈後的風光,所以從下午吃完午餐後踏入寺院,就直到太陽下山後才走出來。才走進大金塔沒多久,就被工作人員叫住外國人要買票進入,這座寺院沒有明顯的售票亭,都是靠著人工辨識,但關卡重重,入門後一路走到塔頂(其中一側入口甚至是電扶梯),進入主建物前還有票亭,買了票後會貼一張貼紙作為證明。總之這種觀光財當然不能錯過,許多這種觀光剛起步的國家總是以本地(國)人與外地(國)人作為收費與否的區隔,許多年前中國如此,現在緬甸如此,作為觀光客也只能忍痛被剝皮。
大金寺的建築群令人印象深刻,參拜的民眾絡繹不絕,不過豎立在角落的牌子寫著”free-WIFI”更令人驚訝,看到這個牌子,使用smart phone的文明病因此上身,掏出手機打開臉書,打卡的按鈕就這麼壓下去,拍了一張金光閃閃的大金塔,昭告親朋好友我在緬甸。
所有的金光閃閃都象徵著虔誠信徒的誠心奉獻,在眾志成城的努力下才達成如此可觀的成就。跪在神像前禮佛的民眾念念有辭地禱告著,也有休息的民眾就倚著每個廳堂邊的柱子或者櫃子,看著人來人往,這番景象似乎時空都已經靜止,就只在這個片刻封閉的流動起來,好像以前看過的一幅畫,城堡頂端的守衛們不斷地在爬樓梯,但是這樓梯似乎永遠沒有盡頭般的繞著圈圈,沒有變高沒有變矮就這樣原地踏步。追隨著光影變化,我不斷在主塔周圍繞圈圈,想要拿出手機的預設功能拍全景,無奈金色的塔實在太耀眼,週邊的建築相比在同樣的光圈快門條件下變得暗淡無光,拍不出令人滿意的全景記錄,只能說遺憾。
似乎有一種想要拍夜景的執念,在原本約定的時間與朋友在北側出口集合後,想想距離日落時間不過一個小時左右,因此決定等到日落打燈拍完大金塔的夜景後再離開。逐漸接近晚課時間,聚集在各廳堂的信眾越來越多,還有男女老幼排列整齊拿著清潔工具在金塔的廣場上,由指揮一聲號令,就開始往前掃地,後方另有一組人馬拿著畚箕收拾殘局,清潔過的地面逐漸有人席地而坐,隨著天色漸暗,周圍的誦經聲與講課聲不絕於耳,燭光片片,香煙繚繞盤旋著。人潮雖多但感覺平靜,坐在廳堂的階梯上,望著中央的金塔靜靜等著日落後鹵素燈點亮,懷裡抱著相機,像是期待一場盛會的到來。
太陽終於沈沒,金塔後方的天空轉為青紫色,打在塔身的燈光顏色起初不大明顯,像是畫面上刷上一層薄薄的亮漆,不仔細觀察很容易就被忽略。隨著天色逐漸轉變成暗藍色加上燈光強度也逐漸提高,塔身一圈圈的結構逐漸呈現,所反射出光線讓人更無法忽略它們的存在,一圈圈的光環如同皇冠,加冕於仰光這座城市。
心滿意足。
離開大金塔前的最後一瞥
之四,仰光無機車
在亞洲城市沒有機車,尤其又是這樣六百萬的東南亞大城市,可能想像?仰光就是如此。不是因為百姓的收入與生活水準高到都買車,而是政府禁止機車出現在仰光。即使少了機車,仰光市區街頭依舊是塞車塞到翻倒,公車汽車搶道搶得兇,公車新舊落差極大,有些公車破舊得像是移動的鏽蝕鐵殼,裡頭擠著滿滿的人幾乎沒有空隙,但新型的公車也不少,外表看起來乾淨明亮,但裡頭的人還是滿到幾乎要溢出來。看到公車就想到瓜地馬拉的旅行,公車上總有隨車的男人站在不會關起來的門邊,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把旅客一一招徠上車。左行右行,從靠左行駛改成靠右行駛,緬甸的車子出現駕駛座在右方卻靠右行駛的怪現象。老舊的公車駕駛座從右邊改成左側,但原本的公車左側前門就只能封閉起來,另外在右側挖出新的門。改裝的痕跡不加掩飾,大剌剌的向眾人展示這段改變的歷程。
車水馬龍的仰光,汽車、公車還有環著城市周圍的超慢速鐵路(轉一圈約四小時),我想這個城市應該還需要地鐵或捷運,但不知是何年何月才能實現。
之五,翁山蘇姬
會想要來緬甸旅行,應該跟翁山蘇姬有些關係。翁山蘇姬的名字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因為彭蒙慧的空中英語教室曾經選過好幾則有關她的文章,在國中時代那個年紀聽到軟禁、政治這些詞彙不見得完全理解,但有關他的生平在幾次文章中也逐漸了解,兩年前盧貝松以翁山蘇姬的故事拍了”以愛之名”這部電影,令人動容的情節或許也加強了我一些前往這個國家旅遊的動力。
Ministers’ Building
仰光的Ministers’ Office佔據舊城區的一整個街區,第一天抵達仰光在街頭亂走,從Botahtaung Pagoda回城區的路上看到一棟由鐵絲網圍起的建築,棕紅色的高雅基調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而圍牆上的的鐵絲網還有建築的木造鷹架勾起我們的好奇心,四處想找門進入一探究竟,也只是看到有人搭著帳篷,像是臨時庇護所般的住在鐵絲網內的區域,卻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才知道這棟興建於19世紀末、看起來已經荒廢的建築,歷經超過一百年的風霜,是當年緬甸獨立前夕翁山將軍與其閣員被暗殺的地方,得年三十二歲。在Kandawgyi湖附近翁山將軍的故居依舊保留著當時候他們的傢俱與擺設,餐桌、書房、還有當時他三名子女的小床,翁山蘇姬必然是觀光客注意的焦點。翁山將軍的英文藏書,看著他仰光大學畢業後就開始積極參與緬甸的獨立運動,而立之年即有機會成為國家的首腦,若非遭政敵暗殺,或許緬甸今天又是完全不同的樣貌。但是誰曉得,絕對的權力是不是一定對人造成絕對的腐化,假如說如此,或許他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世界,才是留下最美麗的身影。
翁山將軍故居
在翁山將軍的故居中細細看著這些歷史,也想想翁山蘇姬電影中的畫面:在山區內拜訪民眾、在大金塔舉行第一次的公開演說、軟禁後的生活,這對父女對這個國家付出還持續著。從獨立、獨裁再到民主,這段過程對緬甸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選舉是一回事,而到成熟的民主素養又是另一個層面,在這段過程中又會有什麼樣的挑戰要面對,都是這個國家要去解決的問題。
仰光這個城市的翻譯,好像就是對未來充滿希望一般,一直期待光明的到來。黎明終將是長夜的盡頭,光明終究會驅逐黑暗,為這個淳樸的國家人民獻上一絲絲的祝福與祈禱,希望有朝一日舊地重遊,這個國家能呈現出不同的活力與風貌。
- Feb 09 Sun 2014 21:48
仰光:是仰望即將到來的光明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