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ogramm:
B. Bartok: Tanz-Suite (1923)
F. Liszt: Klavierkonzert Nr.1
J. Brahms: Symphonie Nr. 1
Ungarische Nationalphilharmonie
Dirigent/ Klavier: Zoltán Kocsis

Albert-Konzerte這系列在Freiburg已行之有年,這個系列音樂會一年會規劃大約八場左右的Abo加上三場Extra的演出,幾乎都是邀請其他地方的知名樂團,前來演出,獨奏家也絕非泛泛之輩,除了大型樂團的演出外,也還另外有規劃室內樂的節目,只是購票時只能購買套票,若是想要聽單場演出的,就只得在演出的當天晚上在Abendkasse買票。
這系列的學生票並不便宜,買套票大約是每場20歐,若是單買的話單場就要25歐,而且座位都安排在前面幾排的兩側。要看獨奏家的演出的話,當然很清楚,但是對於聲音的效果,我就會有點懷疑,可以想像的是,弦樂部的聲音(尤其第一小提琴跟大提琴)的聲音會直接傳到觀眾席,但是後方的銅管跟打擊樂器,就必須藉由上方的反響板才能將聲音傳入(前幾排的觀眾席比舞台低大約1.5公尺),所以聽到的後方樂器發出來的聲音是經過mix才送出的,感覺不出來有什麼延遲的問題,但是聲音聽起來就是有點距離。基本上它不妨礙音樂欣賞,甚至這樣的效果已經比我原先預期的要好,所以當然就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巴爾托克的這部作品沒聽過幾次,只覺得民族風相當強烈,所以沒有辦法寫什麼特別的感覺。

對於李斯特的這首鋼琴協奏曲雖然算熟悉,但不特別喜愛,原因很簡單,我覺得這首曲子的鋼琴跟管絃樂團並沒有很漂亮的搭配,若稱競奏也算不上,鋼琴唱獨角戲的感覺大於競爭的味道。Kocsis邊指揮邊演奏這首鋼協,不能說是力有未逮,但是這首曲子的一些部分實在是很難同時演奏鋼琴並且指揮,而產生一些啟動的落差。不過這並不影響Kocsis的詮釋,在技巧上他演奏得游刃有餘,音樂傳達出來的聲音是清晰而毫不猶豫的,慢板樂章不是純然的浪漫,浪漫的柔軟外表下還是可以聽出骨架的完整,聲音表現的層次讓人覺得很精采。從三角鐵出現的這邊開始,這段鋼琴表現的輕巧,跟管絃樂團的搭配令人相當滿意。管絃樂團同樣的表現這樣的輕巧與彈性跟鋼琴有漂亮的對話出現。這首曲子是當天晚上最精采的演出。由於坐在第一排左側(學生票),可以很清楚看到鋼琴家的手在琴鍵上飛舞的樣子,而李斯特的東西以炫技聞名,所以這首聽起來覺得還好的鋼協,其實演奏起來還是相當具有視覺效果的(當然這實在不能跟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比,那時候在柏林愛樂聽到李雲迪的演奏,看得眼睛簡直要掉出來)。這首曲子的演奏跟詮釋手法我都很喜歡,沒有過分的雕琢,但是又充滿層次的表現出音樂的不同,演畢也確實博得滿堂采。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雖然是晚上的重頭戲,但是簡單一句話:風格不對。一開頭的速度偏快,就讓我覺得風格不大適合。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據說從構思到寫作完畢花了大約二十年的時間,也有人稱這首交響曲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以表示對布拉姆斯這首作品的讚賞與推崇。剛開始的六拍定音鼓的厚實是穩定整首曲子下盤極重要的關鍵,同時速度上的處理應該也要不疾不徐的唱出這段莊嚴的旋律,很可惜整體的速度偏快且有點急促。第二樂章部分最著名的應該是一段小提琴獨奏跟法國號的對話,這段處理讓人一點都沒有想起雞皮疙瘩的感覺,法國號的聲音過大,太搶戲,讓小提琴吟唱的美感頓時大打折扣。同樣的毛病在很多地方也都有出現,管樂器在這首曲子中,聲量的控制並不理想,很多時候看到指揮不斷的指示壓低音量,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聲音還是明顯過大,在聲部平衡上造成一些問題。我還是不知不覺的會想到有一年Wiener Philharmoniker來台灣的演出(當時指揮是小澤征爾),這首布拉姆斯一號,當小提琴獨奏出來時,我全身起雞皮疙瘩,那種美好的感覺依舊存在。不曉得是否樂團詮釋曲子跟民族性有這麼強的關連,不過我覺得我在這個樂團中聽不到那種輕亮但卻又帶著溫潤的管樂器聲音,而這種聲音才是我覺得適合貝多芬、或者布拉姆斯的。而這個樂團銅管散發出的嘹喨、大鳴大放的聲音,或許(我私自以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會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不過他們的弦樂聲音又不夠冷冽,沒有辦法表現俄國音樂的那種酷勁)。

安可曲是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號,這才真是純正的味道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