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慕尼黑,在到德國之後聽到對這個城市的第一個評語就是:貴。在這個德國物價幾乎最高的城市,座落在獨特的巴伐利亞邦,有著名的十月啤酒節(Oktoberfest),而且是德國唯三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其他兩個是漢堡與柏林)。城市的風格極為自我,在這邊可以看到仿羅馬、仿希臘的建築,還有名為英國的大公園裡面來個日式造型的中國塔,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兩根圓圓不甚高的塔成為慕尼黑的地標(內城建築不得高於那雙塔的高度),而這,構成我的慕尼黑印象。



這張照片是從英國公園的羅馬神殿(Monopteros)的小丘陵上往市區方向所照。從右邊到左邊依序看到的建築是Theatinerkirche(鵝黃色建築)、Frauenkirche(雙塔)、Neues Rathaus(灰白色的高頂尖塔)、Heiliggeistkirche(單塔,塔頂為綠色建築)與不知名的圓頂教堂,我不曉得有沒有弄錯,有錯請指正。當天天氣南方被濃厚的雲層籠罩,在趁太陽光沒有透出雲縫時拍下這張照片(若陽光太強當時會造成逆光),有點迷濛的不真實感,尤其是畫面下方的那一排枯樹。

並沒有留給慕尼黑市區太多的時間,四天的旅程中只留給它一天半的時間。從下火車後就可以感覺到這個城市的大,來月台等我的YP一見到我就先塞給我一張München的S/U-Bahn與Tram的路線圖,這是已經在Freiburg這樣的小城待久的我頓時會意不過來的。密密麻麻的公眾交通路網中,已經透露出這個城市繁忙與人口眾多的訊息。對於大城市,我的心境總是相當的矛盾:既羨慕大城市生活機能各方面的便利性,但是對於整個城市的擁擠與快步調總覺得違背優雅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喜歡小城的靜謐美,但待久了有時候還是會感覺無聊。第一天在地陪YP跟SW夫婦的帶領下(註一),從中央車站開始一路走進慕尼黑的城中心。

 經過已經改成溜冰場的Karlsplatz(冬天是溜冰場,夏天是噴水池),穿過卡爾城門(Karlstor),慕尼黑的購物大街從此展開,著名的Frauenkirche那一對洋蔥頭也進入了視野。SW在這邊開始細數他們回台灣已經採購的戰利品,提到在Kaufhof有賣很多造型可愛且preis günstig的胡桃鉗娃娃,而且他強調:好看的都被他掃光了(XD)。

經過Frauenkirche後不久,就進入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而旁邊的瑪麗安廣場(Marienplatz)是因為廣場中央豎立的金色Mariensäule得名,據傳說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慕尼黑沒有受到重大的破壞,就是因為聖母保佑之故。新市政廳的建築因為尖頂的設計看起來其實比Frauenkirche更像教堂,據說前陣子正在整修,而我到訪的時候剛好整修完畢,所以得以拍到完整的外牆面(真是幸運!)。舊市政廳其實就在新市政廳的旁邊,而穿過舊市政廳旁的門,一尊茱麗葉的銅像就在那邊,不過常常有流浪漢就圍坐在茱麗葉的銅像下面。有人說,摸摸茱麗葉的胸部會帶來美好的愛情,不曉得摸過的人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幸福的愛情?
 

這是後來要離開的前一天經過Karlsplatz照的,一群人溜冰,氣氛相當熱鬧。

在幾位慕尼黑在地人的帶領下,我在市區的小巷子中轉來轉去的幾乎搞不清楚方向,突然右手邊出現一間啤酒屋,也就是著名的HB(Hofbräuhaus)啤酒屋。慕尼黑有許多大啤酒館,走進裡面有現場的銅管樂隊演奏、後庭院有花園、樓層特別挑高因此回聲特別大,吵雜是這些啤酒館的共同特色,那為什麼他們還特地帶我過來這邊?因為這是希特勒當年發動啤酒館革命的地方,理所當然的這邊也成為慕尼黑觀光的景點之ㄧ。


在SW的太太指點下,這張是在Marienplatz旁邊的Deutsche Bank門口拍的照片,可以同時讓那兩個洋蔥頭、瑪莉安柱與市政廳尖塔同時入鏡。


HB啤酒館,1923年希特勒在此發動啤酒館革命


酒足飯飽後的合影 (即使下午三點了,這家店依舊高朋滿座)

午餐後因為SW要先跟老婆回家打包行李並送她去機場,所以換SB跟YP陪我繼續在慕尼黑的街頭閑晃。回到Marienplatz後往旁邊的Viktualienmarkt走去,這個市場是慕尼黑著名的傳統市場,貨色新鮮,價格比起一般超市高出不少,不過也是因為新鮮,所以很多慕尼黑人還是喜歡來這邊買東西。


滿滿的都是Cheese,這種味道真是會讓人受不了 orz

從這邊離開後,開始往北朝LMU(Ludwig-Maximilian Universität München,慕尼黑大學)的方向前進(註二)。在巴伐利亞王國時期,歷任國王為這個地方留下許多具有特色的建築,比如說Odeonsplatz充滿義式風格,我總有一種似曾相似,好像在拿坡里或者在羅馬看過類似這樣的紀念堂建築,方正的建築,兩座石雕像正對著馬路(這邊的雕像是巴伐利亞的象徵:獅子)。廣場前的大馬路Ludwigstraße就不斷往北延伸到LMU。據說當時的國王在規劃慕尼黑時就希望將政治、教育機構集中在走路能達的範圍中,因此Odeonsplatz旁邊就是Residenz,而大街的兩旁有法院等政府機關與國家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等,越往北走,大學的建築也越來越多,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以紀念納粹時期的白玫瑰事件的主角Scholl兄妹(Hans u. Sophie Scholl)與Prof. Kurt Huber命名的廣場。在Sophie Scholl電影中的場景有一幕他們兄妹散發傳單,從迴廊的扶手推下傳單散落至大廳中的畫面,就發生在LMU中,而這個大廳就位在Scholl兄妹廣場前的那棟建築,現在那邊有Sophie的半身胸像,還有花瓶中插著數朵白玫瑰,紀憶這段無法也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Odeonsplatz前的Feldherrnhalle


散落的傳單,這是鑲在石板上的"石製"傳單

相簿中標註Universität的照片,都是跟這個事件有關的點(或在周圍),有興趣就自己點進去看看吧!(1/2)

(註一) 這天剛好SW的太太要回台灣,一個星期後SW也要跟隨著夫人的腳步踏上久違的寶島。所以藉此機會我跟在慕尼黑的三巨頭來了一次小型的三明治聚會(想想目前還在德國的也只剩下我們還有漢堡的HY跟柏林的Lorenz而已)。中午幾個人就一起在Frauenkirche旁邊的一家餐廳吃飯聊天,想起時間過得這麼快,覺得這段德國生活簡直跟夢沒啥兩樣。

(註二) 德國許多大學的命名方式都是以兩個偉人的人名組合而成的,LMU的L(Ludwig)跟M(Maximilian)都是巴伐利亞的國王,但是若只有人名又會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哪個地方的大學,所以在名稱後面還會加上地名,只是在稱呼時通常都直接稱呼XX(地名)大學。而Freiburg大學全名是Albert-Ludwigs Universität,就是跟創立者Albert VI大公與持續贊助者Baden的公爵Ludwig (請看歷史)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