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天太陽下山的時間總是特別早,現在大約四點四十分左右天色就開始轉暗。雖然增加更多拍夜景的機會,但是失敗的機率也更高。從Chiemsee回慕尼黑的當天時間還早,在Abendkasse排隊買不到歌劇票的後索性在市區亂晃,往邦議會(Landtag)的方向信步走去。聽S. Bor說在邦議會不只作為邦議會,有些學生宿舍也設置在那邊,歷史淵源是:巴伐利亞國王要將他國度內的菁英集中起來,提供他們一個最好的環境學習居住,因此就將議會的部分闢為學生宿舍,供這些菁英使用。不過現在是不是還是遴選菁英中的菁英住在這邊,我不清楚,不過邦議會在夜晚點燈時候的樣子,跟白天有稜有角的模樣比起來,多了一些溫柔。


邦議會(Landtag)由於建築的基地稍高,因此是看慕尼黑夜景的一個選擇(正對Maximilianstraße)

之前提到一個模仿義式的廣場Odeonsplatz,接下來要看的是模仿希臘式的廣場:帝王廣場(Königsplatz)。這個廣場是Ludwig I下令建造的,四周被三座希臘神廟式建築包圍,另一面則是面對Briennerstraße,而三座建築分別為古代雕塑展覽館(Glyptothek)、文物收藏館(Antikensammlung)與神殿入口(Propyläen)。可惜是我晃到這邊的時候是星期一早上,而許多博物館通常星期一是不開放的,所以也就沒有機會進去一探究竟。這附近還是慕尼黑的藝術區,在雕塑展覽館的後面是慕尼黑科技大學(Technische Uni, TU),而TU旁邊的新舊美術館(Pinakothek)據說也是精采可期。

當天早上閑晃到Königsplatz之前,其實是先到寧芬堡(Nymphenburg),由於前一天晚上剛下雪的關係,Nymphenburg原本磚紅色的屋頂都籠罩了一層薄薄的白雪,跟淺色的建築本體,顯得更加調和,走到這邊,我相機快門幾乎沒有停過的對著建築與噴水池邊的天鵝與綠頭鴨猛拍,雖然植物呈現一片寂寥,但是動物依舊生機勃勃地在雪地跟水池中嘻鬧,天鵝還是一樣優雅地游水。Nymphenburg正面有小工程在整修,後方面對植物園的那側更是幾乎全部包起來,而花園中的雕像不曉得為什麼冬天到了就全部用木箱子罩起來,所以什麼雕像都看不到,不過這個堡的優雅特別令人喜愛,論建築的規模不輸Residenz跟Herrenchiemsee這些宮殿,但是那種感覺是不帶壓迫感,讓人覺得舒服閒適的。宮殿後方的花園跟運河基本上跟之前提到的Schloss Herrenchiemsee相似,運河與前方花園保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但是運河兩旁的森林又盡量保持其原始的風貌,這是參觀過法國凡爾賽宮後,可以明顯比較出的差別。運河與森林在陽光與藍天的襯托之下,更讓人不忍馬上離去,即使早上的氣溫不高而且風還蠻強的。


Königsplatz上的Propyläen,呈現與Odeonsplatz不同的建築風格


Nymphenburg面向市區方向的景色

從Nymphenburg離開後回到市中心附近的Königsplatz,接著再轉往據說慕尼黑地價最高的路段:Schwabing區(在英國公園西方,LMU主建築北方),但同時也有不少學生宿舍在這附近。在一本旅遊手冊中就特別列出在此區住過的名人,密度之高令人咋舌,我只列出我晃過去的幾個:

Thomas Mann Franz-Joseph-Straße 2 (1905-1910)
Hans u. Sophie Scholl Franz-Joseph-Straße 13(後排) (1942/43)
Vladimir Iljitsch Lenin Kaiserstraße 46 (1900/01)

不管是Scholl、托瑪斯曼還是列寧曾經住過的地方,它們依舊安安靜靜的佇立在這個小區域中,一點都看不出來它們曾經經過名人加持的風采,但是許多的人物,在他們各自的領域(有畫家、哲學家、政治運動者與詩人等)大放異彩的同時,這邊卻是孕育他們的搖籃。


Nymphenburg的花園與運河


Scholl兄妹的家,門口還有一塊牌子寫著:這是抵抗第三帝國統治的白玫瑰運動者Scholl兄妹的住處,自1942年6月至他們犧牲時(1943年2月22日)

時序已經入冬,原本並不期待在英國公園裡邊能看到什麼東西,目標很單純的只鎖定在中國塔(Chinesischer Turm)與羅馬神殿,看完就準備走人,重新回到大學拍白天的Schollplatz跟進入Residenz參觀。


像日式風格的中國塔,旁邊的木頭小屋是已經搭蓋好的聖誕市集攤位。


英國公園中的羅馬神殿

但是在這種有點蒼涼的時節走在枯樹遍布的公園中,感覺並不差,綠樹生氣盎然的風貌固然可喜,但是當眾葉落盡呈現出老幹枯枝,亦無可悲,因為在四季循環下,很快的又會有新芽吐出。五層的中國塔展現的是西方人對於神秘東方的想像,漆黑的木製塔身建築,加以角落金屬製鈴鐺作為吊飾,東方風味是有的,至於中國風味卻不敢苟同。不過這座塔看起來已經比較像東方建築了,若是比較忘憂宮(Schloss Sanssouci)的中國屋(Chinesisches Haus),那還真是會覺得這座金碧輝煌中國屋的不倫不類。羅馬神殿建在公園中的小丘陵上,雖不知這樣的建築是否道地,但是在一片草原中這樣一座不誇張的建築,卻有點綴之美。而從這座小丘陵上往慕尼黑的市區望去,各個主要景點的尖頂盡收眼底,也很清楚的映證了,“舊城區中的任何建築都不可高過Frauenkirche的雙塔“這項規定。

待在慕尼黑的四天中,每經過Residenz的門口,我就像一般的慕尼黑人一樣,經過前面的獅子雕像必定順手摸一下頭,人家說摸這個頭可以帶來好運,既然好運不嫌多,那摸一下又何妨。Residenz雖然是皇宮,雖然裡面的裝飾也是精心設計的,但是看到他的外牆不免會讓人懷疑,巴伐利亞王國有這麼窮嗎?故事這樣的,當天S. Bor帶我走過Residenz時,就特別帶我走進內圈中晃了一圈,他特別指著那些牆上“畫“上去的窗櫺與石柱解釋: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Residenz受到嚴重的破壞(慕尼黑算是希特勒的根據地,被炸得特別慘也是可想而知),但是這些裝飾用畫上去絕對不是因為政府沒錢的關係,而是原本Residenz設計時,就是這樣,而戰後的重修只是根據原本的設計進行修復而已。


Residenz中的王位廳


Residenz的內圈外觀


Residenz外觀,在門下的兩尊獅子銅像下方還有個小獅頭,摸摸它們據說可以帶來好運

後來最後一天重新經過Residenz,買票進去參觀覺得這五歐相當值得。雖然這個皇宮名氣不如新天鵝堡,但是內部裝潢完整,也算是對此處王室(註三)歷史完整的紀錄。宮內最有名氣的廳之ㄧ應為Antiquarium(另外一個應該是皇家劇院,不過整修中),此廳為十六世紀下半葉因為Albert V要收藏他的藝術品因而下令修建。而歐洲皇室似乎對於鏡子有著特殊的癖好,不管到哪個宮殿,總是有一些房間佈滿了鏡子,大概是在那個鏡子極為昂貴的年代,唯有藉鏡子才能展現自己雄厚的財力。當然不管如何,凡爾賽宮的鏡廳才真的是這些奢華的集大成。

找個機會,這是一個值得再次細細品味的城市。(2/2)


國家歌劇院(Nationaltheater),滿場是很正常的,票價貴也是很正常的。

P.S. 細數慕尼黑現在正在整修的重要景點建築,包括:Residenz、Theatinerkirche、國家圖書館等,所以看到維修的布幔請不要太驚訝,在古蹟這麼多的地方,維修多也是很正常的,雖然在拍照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扼腕,不過這或許是“下次再來“的好藉口。

(註三) 巴伐利亞統治者的歷史從原本為公爵(此區即為公爵的封地),後晉升為具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選舉權的選帝侯,之後在1806年變成巴伐利亞王國。1871年併入德意志帝國,但依舊具有在地的世襲統治者,直到1918年巴伐利亞的君主制才覆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william 的頭像
    wwilliam

    黑森林是我家後花園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