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豐原往北約15公里的路程,就跨出台中縣進入苗栗縣的行政區,兩縣的交界則為大安溪。泰安對我們家族的許多人而言有段不同的記憶,小時候常聽奶奶講在泰安那時候的生活,爸爸也曾經在那邊度過童年時光,叔叔甚至是在那邊出生的。早年爺爺當警察時經常到處調派,泰安、谷關、大雅等地都曾有他們的足跡,最後落腳於豐原並在此退休。雖然對我來說泰安只是個行政區地名而已,但是那種感覺又比完全的陌生多個幾分親切感。

這張地圖就是在出發前隨手拿了張日曆紙用背面畫的簡易地圖

這原本已是一個幾乎為我所遺忘的地名,因為新山線的開通,又開始回到我的記憶中。沿途這些舊山線火車站在地方政府的規劃下,變成觀光景點。手邊沒有鄉鎮市地圖,所以就靠網路上的google map,查好路線,隨手畫了一張簡易的地圖就騎著機車上路。從豐原出發後第一個抵達的點是后里火車站,從后里火車站前的路,幾乎與鐵道平行前進。沿著這條小路不斷騎,就這樣來到一個很陡的斜坡前(註一),而過了這段斜坡後放眼望去是一片平原(真是有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右方有翠綠的高山與舊山線遺留下來的鐵道,左邊遠方則是新山線的高架鐵橋,在更往前方走則是兩縣交界的大安溪。沿著這條路不斷往前,不一會兒就到泰安舊車站。


泰安舊站外觀


泰安舊站通往月台的通道

舊車站的外觀據老爹的說法是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當然這是他看我拍回來的照片下的結論),而泰安車站的鐵軌是高於站體建築的,所以進站後就要穿過鐵道的底部然後上樓進入月台,所以從遠方望,舊山線這段的火車就像走在半山腰的感覺。站體建築依舊在,然而過去的來往人潮早已不復見,留下的只剩下假日的觀光客,還有一些拍照取景的人們。原本舊山線的沿山曲折行駛,在二十世紀末被直接穿越這片大平原的新山線取代,沿路的高架建築截彎改直,也避免了坡度過大的起伏。新泰安站月台依舊高於平地,而站體就孤零零的立於田野間,有點突兀的怪異。


在一片田野上方的泰安新站

從泰安到勝興必須要穿越大安溪,這是一段有點繞的路線:從泰安先往西回到省道上,才有辦法過河,但是路上指標的問題,讓我錯過比較近的尖豐公路轉鯉魚潭水庫專用道,結果一路衝向三義,才又往南繞抵達勝興。這段交通路線雖然跟我原本規劃不同,但是沿路的指標詳細,所以一點也沒有迷路之虞。

這段的山線風光相當引人入勝,悠閒地騎著機車在山間小路亂晃,感覺很舒服(其實有點像在拍機車廣告的感覺 XD)。或沿著河谷旁的產業道路,或繞在山中曲折而行,戴著太陽眼鏡擋著不時從雲端射出的艷陽,涼風徐徐吹拂,很快的會先經過剩興車站北邊的一號隧道(又稱時光隧道,長230公尺),這座埋在山間的隧道看來不大起眼,甚至連該處的旅遊簡介告示牌也誤植為”二號隧道”,實在應該好好校正這些錯誤。沿著指標繼續向前,很快就會發現原本單調的山路開始在路邊劃上一個個的停車格,商家數量也逐漸增加,果然到了最熱鬧的地方,就是舊山線最高點,勝興車站的所在地。


勝興車站的木造本體建築


勝興車站月台,後方另外標有其舊名”十六份”

到勝興後我有點慶幸是在這個非假日的時候來此遊覽,因為即使是非假日,這邊也聚集了不算少的遊客,可以想像週末一定是人擠人的光景。早年舊山線因為是單線通車,所以南下北上火車常會在此候車交會,所以雖然這是個小站,但經常是相當”熱鬧”的,雖然開通新山線後讓這邊一度沒落下來,但發展成觀光景點後,其潛力又開始不斷提升。既然開發成觀光景點,當然就出現商機,商家也會不斷聚集,山林美景要跟商業如何取捨達到平衡,還真是困難的問題。其實我自己是不喜歡這些過度的商業包裝,我希望能看到最單純的自然本色。

勝興車站略往南就是開天隧道(二號隧道,726公尺),其實只要站在月台上就可以看到,可見距離之近。只是隧道中沒有燈光,而且另一端也封閉,所以沒有辦法穿過隧道。鐵道上有許多人在那行走,因為沒有火車行駛,所以也走得特別輕鬆,不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去察覺是否有火車過來。這讓我想起以前走在平溪支線上的感覺,走在鐵道上,只要聽到火車的喇叭聲大鳴,就知道火車即將開過,該讓路了。


北側的龍騰斷橋

從勝興車站繼續往南行,同樣沿著指標就會到達龍騰斷橋(註二)。這座磚紅色的橋因為跨越龍騰溪而得名,1906年完工,但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損毀,因此就在距離不遠處另興建鐵橋。鐵橋的橋墩由河床拔地而起,雖然龍騰斷橋的高度沒有像新建的鐵橋這麼高,但是就那個年代的技術而言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由於顏色充滿古味,在整段舊山線上算是充滿特色的一個景點。現在已經停駛的舊山線鐵橋跟龍騰斷橋遙遙相望,那段過往的歷史不曉得什麼時候會隨著兩座橋樑的消失而灰飛煙滅。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坐火車,但是那時候對於這些其實並沒有什麼記憶,不管是多麼困難的爬坡還是這座美麗的斷橋,腦袋都是一片空白,唯一記得的大概是火車駛入台北時寬大的平交道(現在的中華路),還有好多月台的台北火車站。這段泰安勝興的舊山線之旅,算是緬懷那段喜歡坐火車但又懵懂無知的時光吧。


龍騰鐵橋(較高)。中間是穿越龍騰溪供行人走的步道

(註一)從后里到泰安的地勢是由高至低的,不管是省道或者是這些小的產業道路,在這邊都有個極陡的坡度。而台13線上的這個陡坡人稱”風谷峽”(用台語發音,我不曉得用北京話人家怎麼說),這邊有座水力發電廠。通常這樣的地形會讓我直接聯想到可能是地震造成的地殼隆起,不過以目前的資料看來似乎跟日據時代的后里大地震沒有關聯。

(註二)龍騰斷橋其實分南北兩側,南側的斷橋因為有樹木附生於上,所以看起來較不明顯,而北側的斷橋兀立於樹叢中,不管型態與色澤皆優美飽和,也難怪成為著名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