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艾菲爾鐵塔與凱旋門

巴黎可以登頂的點很多,只要長得比人家高的建築就有機會成為登頂的熱門景點,例如Eiffel Tower、凱旋門、La Defense跟巴黎聖母院等。這些建築的特色都是比別人高,然後可以看到不錯的景色,而這次巴黎的旅行中我只選擇Eiffel Tower跟凱旋門登頂。

第一天到巴黎既然沒有辦法看歌劇,晚上也找不到地方排遣打發時間,就乾脆買張票坐電梯到Eiffel Tower的頂上眺望巴黎的夜景。不過坐電梯的錢不便宜,搭到最頂上的票價是11歐元,而許多人大老遠跑來,當然都是直接買到搭到頂層的票。雖然排隊的人不少,不過比起傍晚六點經過時的排隊人潮已經少很多了(那時候距離營業結束時間剩下一個半小時),所以我也沒有什麼由於就加入這條人龍中。

Eiffel Tower大家都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因為不可能像一般大樓建造筆直的電梯,所以從地面到第二層高度的電梯是斜的、沿著鐵塔的造型在爬坡。從第二層到鐵塔頂層,另外要換電梯才能到,而這段電梯就跟一般大樓的電梯沒有什麼兩樣,直直的往上衝。不過斜斜爬坡的那段電梯很有趣,因為設計的概念有點像爬坡度極陡山路的那種火車,所以除了纜線之外還在軌道中間有一個個的凹槽,讓電梯的齒輪可以卡入。雖然電梯不怎樣起眼,但是想想可觀的人潮,它還是為艾菲爾鐵塔賺進了大把大把的鈔票啊!


這是從電梯下來之後拍的。剛好這班電梯又要準備開上去

既然有這麼多人買票要登頂,所以搭電梯當然也要排隊,尤其從第二層到頂層要換電梯,自然在這個平台上有許多排隊人潮。總之要更上一層樓,代價就是排隊跟等。到巴黎的第一天其實天氣蠻冷的,後來溫度反而越來越高,一點都沒有聖誕節跟新年的氣氛。而在登上Eiffel Tower這天,又冷風又大,想這樣的高度怎麼可能風平浪靜?所以圍巾跟手套一樣都沒有缺席,只是因為要拍著戴著手套不好操作,所以我都只有左手戴著,右手為了要按快門,只好讓他受寒了。

Eiffel Tower的視野極佳(廢話,這邊已經是巴黎市的最高點,再沒有視野還得了),而巴黎市的夜景是否燈光燦爛?說穿了,從台北市文化後山看夜景感覺並不輸這邊,畢竟夜景的好看與否跟照明有極大的關係。在國外難得看到一個城市的路燈會像台北市這麼亮的,即使在巴黎,也只有在這個大節慶的時候香榭儷舍大道才會萬燈齊放。


這張照片是往羅浮宮方向拍的,但是當天的天氣不理想,加上羅浮宮距離又較遠,所以即使拍起來也是模糊的,因此就只拍到香榭儷舍底端的摩天輪而已。橫貫照片中間的當然就是塞納河,而照片右方可以看到一座橋,在橋的兩端各有兩座很高的雕像豎立著,這座就是亞歷山大三世橋,在河的另外一岸(比較多燈光的那側),左邊的是Grand Palace而右邊的是Petit Palace,而閃亮亮的一條線就是著名的香榭儷舍大道,適逢過年與聖誕節假期,所以張燈結綵,看起來特別騷包。而大道底的摩天輪所在地就是協和廣場,眼力要是好一點的話,還可以看到照片上有方尖碑。看到了嗎?看到了嗎?看不到我也沒有辦法囉!(雙手一攤...)

對於我這種沒有腳架(恩...我只有一個小外星人,假如那樣算是腳架的話)的人拍夜景,其實蠻困難的,一般拍夜景的曝光時間要夠長,所以手要是稍有晃動就再見了。雖然我一向自恃手穩,但是曝光時間長達一秒不晃動我還是辦不到的。雖然調高ISO值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或者將光圈調大),但是因此雜訊會變得很明顯,這顯然不是我需要的,但是我又不能穩住手不晃動太久,折衷的方法就是把光圈開到最大來縮短曝光時間,雖然如此,通常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我還是不能滿意。所以要拍夜景,通常我都要找個牆壁或者可以固定的東西靠著,這樣不管是兩秒三秒的曝光,就都不用擔心晃動的問題,而且拍出來的照片感覺SNR就好得多。可惜在Eiffel Tower這邊,我找不到這樣穩定的東西可以靠著,加上風大的因素,所以全部都靠我的手來決定照片的好壞。=.=....
從Eiffel Tower的頂層也是可以看到凱旋門的,所以整體條香榭儷舍大道都可以盡入眼簾。而造訪凱旋門,已經是兩天後的事情了。

凱旋門的建立跟拿破崙有密切的關係。1806年拿破崙下令興建凱旋門,以紀念他與其軍隊的功勳。而在1836年完工後是由當時的內閣首相Thiers舉行落成典禮。1840年拿破崙的骨灰運回巴黎時,從凱旋門穿過;1885年雨果逝世時,遺體也曾經在凱旋門下停留一夜供民眾瞻仰。而高50公尺、寬45公尺的凱旋門看起來就是四方平穩的樣貌。這邊也是巴黎的著名景點,而且也是一個大圓環的所在地(有圓環的地方大概都跟交通繁忙會牽扯上關係),所以避免一堆行人直接穿越馬路看凱旋門,這邊就設計地下道讓遊客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到達凱旋門底下。排隊購票登頂的人潮不少,不管在哪裡,只要是巴黎的著名景點,都需要「排隊」購票進場。強調排隊這兩字,只是真的在這十天內,有種排隊排到煩的感覺。


凱旋門頂上也是一堆人,看著閃光燈此起彼落就知道大家在拼命殺記憶體。

凱旋門的視野不錯,由於正對著香榭儷舍,所以當大道點燈後,很容易就拍到燈海燦爛的照片,而往北方平視,就可以看到蒙馬特區與聖心堂,清楚地看到這個巴黎的高地。稍微往南邊就可以看到Eiffel Tower,總之著名景點一覽無遺,在凱旋門上還有圖解:往哪個方向可以看到什麼地標或者著名景點。即使遠在巴黎東邊的Pere Lachaise也可以隱約看到,因為那是巴黎最大的墓園、稍微有些高度、而且園區種植許多樹木。這個時節的巴黎不到六點就會天黑,而將近五點時香榭儷舍先開啟燈海,接著是五點時Eiffel Tower點燈,當然Eiffel Tower出現燈光秀時更是讓站在凱旋門上的遊客驚奇連連,拼命的拿相機往鐵塔方向拍照。往香榭儷舍的反方向拍到的是新凱旋門(La Grande Arche),打著燈的純白色建築,其實看起來並不明顯。

人家說夜景看起來總覺得特別浪漫,夜景看起來真的是讓人有要醉倒的感覺。可能燦爛的煙火奪目,但是持續的時間就幾秒鐘而已,而城市夜景迷人處應該就在於持續性,就像在欣賞一幅畫一般。只是在香榭儷舍大道上塞車的開車族,一定不這麼想。(巴黎的交通其實跟台北有得拼的亂,香榭儷舍幾乎沒有一天不塞車的,這情況應該套用在羅斯福路跟基隆路也說得過去。)


香榭儷舍上的燈海

雖然把La Defense也寫在這邊,不過我並沒有在這邊買票搭電梯上去鳥瞰巴黎,因為這邊已經蠻靠近巴黎市區的邊緣,不管夜景或者日景,應該都很難比凱旋門精彩才是,當然這邊上去參觀的人也三三兩兩的,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興致上去。La Defense這邊可以算是巴黎的商業區,ADAC的介紹中是這樣說的:巴黎的曼哈頓。而La Grande Arche又被稱作新凱旋門,主要是跟拿破崙下令建造的凱旋們有所區隔,而這個建築是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所建的。形狀看起來像個門之外,還是一棟商業辦公大樓。

在商業區不上班的時候參觀這個地方,幾乎跟個死城沒什麼兩樣,安安靜靜的,幾乎沒有人潮。本體建築全為白色的新凱旋門,跟周邊的辦公大樓很搭調,也就是說:要是他不是蓋成一個門的形狀,根本就是看起來幾乎相同。雖然對他的設計聽起來我好像有些微詞,不過它看起來其實還是蠻氣派的,尤其在晚上點燈後更顯得它潔白無瑕,搭配前方的行人廣場上兩側燈光裝點的行道樹,照片拍起來還是老話一句,讓人有醉倒的感覺。

雖然我們都會說新凱旋門、凱旋門跟羅浮宮是在同一條軸線上,但是街道的稱呼上,從凱旋門到新凱旋門這段並不稱作Champs-Elysees,而是稱作Avenure Ch. de Gaulle。而且可以發現凱旋門的地基高度是這條軸線上的高點,從凱旋門出發到協和廣場或者到新凱旋門,這條路都是下坡,然後在稍微上坡,呈現一個淺淺的U字型。

Bist du getrunken im Paris Arm?


La Defense上的新凱旋門,這張的感覺出乎我意料的好。


從La Defense望向凱旋門,一樣是燈光燦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