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軍隊中受到軍歌荼毒後,不安分的腦袋中總是會浮出一些奇妙的旋律,打個比方來說,昨天午睡起床後在等待集合的偷閒空檔中,竟然腦海浮出的是波麗露的旋律,規律的小鼓聲跟不斷重複的線條,讓期待放假的欣喜心情抹上一層淺淺的色彩。而費玉清唱的”送你一把泥土”在上週不斷的縈繞在我的腦袋中,想想可能是跟新訓的同學提到蕭邦有關。

作詞:涂敏恆 / 作曲:涂敏恆
聽說你將遠渡重洋 到國外開創錦繡前途
送你一把故鄉的泥土 它代表我的叮嚀和祝福
今後無論你在何處 別忘了這把故鄉泥土
除了對我綿綿的思念 請堅守這塊神聖的國土
(副歌) 這把泥土這把泥土 春雷打過野火燒過 杜鵑花層層飄落過
這把泥土這把泥土 祖先耕過敵人踏過 你我曾經牽手走過

關於蕭邦,最多人知道的應該是他”鋼琴詩人”的別稱,終其一生沒有一個音樂家像他如此的鍾情於鋼琴創作上,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就是他在離開波蘭前,朋友送給他一杯波蘭的泥土讓他帶往巴黎,而後來蕭邦過世後這杯泥土也灑在他的墓園,讓他即使入土於異國,也能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愛與溫暖。雖然我不曉得這段故事的真實性到底多高,但在愛國教育上卻是一個極佳的發揮題材,小學的音樂課中一定很多人都曾經讀到這段故事,不過到底有多少人因為這個故事而受到感動,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歷史上的波蘭真的是個充滿波折的可憐國度,經歷過十六世紀的強盛時期後,十八世紀遭到俄國、普魯士跟奧地利三國三度瓜分,二戰期間遭到德國入侵佔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集中營就座落在接近歐洲中心的Auschwitz(位於波蘭南部大城Krakow附近),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德國跟俄國國土重劃的關係,整個領土又向西移動(也就是俄國吃掉波蘭部分的領土而拿德國的土地補償給波蘭),當時在德國作研究時,我的小老闆的媽媽就是出生在那以前屬於德國而後來屬於波蘭的地方。如我們這樣毫不相干的人,聽到這樣的故事都覺不可思議,更何況像這樣親眼見證國土歷史變遷的人,看到這樣的今非昔比,想必更是百感交集,

對於一個異鄉遊子來說,帶著故鄉的樹葉、泥土,遠赴他國求學工作,給予心靈的依託想來是具有相當的悲情的浪漫,不過現在世界的連結如此緊密,一趟飛機十幾個小時,多麼遙遠的鄉愁也都可以化解,當然這是對於大多數的承平國家而言,假如對於像西藏新疆,或者東南歐一些還在內戰的國家,這句話就不適用。更何況帶著泥土跟植物出入關,還有傳播疾病破壞生態的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時代,如此的文人浪漫應可休矣。

Warsaw
波蘭華沙聖十字教堂:蕭邦的心臟在此

我的同梯同學中有個很喜歡蕭邦,當他知道我曾經到過波蘭旅遊時,他就很興奮的問我說真的可以看到蕭邦的心臟嗎?蕭邦的心臟確實在波蘭華沙的聖十字教堂(Kościół św. Krzyża)中,但是在教堂裡面的其中一根柱子下,所以沒有辦法看到蕭邦的心臟,但是可以看到埋葬心臟的位置。還記得那是一個即將離開華沙的清晨,高緯度國家夏天天亮很早,陽光燦爛但是街道上行人無幾。隨著參加晨間禮拜的當地人,推開教堂的小門走入,然後就開始在教堂中尋找蕭邦心臟的蹤跡。很好認的,柱子上有蕭邦的石雕肖像,莊嚴肅穆的氣氛讓人不想多講一句話,只想安安靜靜的對著這根柱子凝視。我知道看完這根柱子後,我心滿意足的踏出教堂的門口,看著燦爛的陽光打在教堂的正面,顏色飽和純粹。教堂斜對面的小廣場上有著哥白尼的雕像,兩個波蘭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即使專長在不同的領域,但是他們對於人類的影響貢獻交相輝映,譜出的樂章是如此精采美妙。

蕭邦的心臟回歸祖國,而身軀葬在巴黎的Pere Lachaise墓園中,整個墓園中除了大文豪王爾德的墓上佈滿粉絲的口紅印極為顯眼外,另外就是蕭邦墓園前面滿滿的鮮花堆了。即使從1849年蕭邦過世至今已經160年,緬懷他的人還是不間斷的來到他的墳前,向他表達最深的懷念與致敬。於是,不管是波蘭的泥土抑或是法國的泥土都不重要了。

Cimetiere du Pere-Lachaise (Chopin)
巴黎市區Pere Lachaise墓園中的蕭邦墓

PS. 我依舊相當好奇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決定,將蕭邦安葬在法國巴黎而卻將心臟送回波蘭存放。據聞蕭邦的遺願是葬在巴黎的Pere Lachaise,而到底是誰決定將蕭邦的心臟挖出送回波蘭(想這個舉動在今天看來,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就不得而知了。到底是這樣才能表現出蕭邦所謂的愛國情操,還這只是旁人的多管閒事,說真的,既已經過一個半世紀,再追究也沒有什麼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william 的頭像
    wwilliam

    黑森林是我家後花園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