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在唸書的時候,上Chris的德文課時,他總會偶而的提起:”我覺得你們的閱讀習慣不大好”,還會順便調查一下到底有多少人有睡前抽空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結果通常是屈指可數的。大家通常被課業的書籍網路填滿所有時間,又可有什麼空閑時間閱讀?後來課業壓力漸減(當然一部份跟提早口試有關),加上在德國生活有一年的晚上都沒有網路可用,可盡情享受聽音樂、閱讀或者隨筆亂記的樂趣,每天抽點時間閱讀的習慣似乎也漸漸培養起來。入伍後初期不了解時間流程,白白浪費許多可以安靜享受讀書之樂的時間。一個月後才開始漸漸恢復,加之同儕好友的相互介紹討論書籍,在每天規律的軍旅生活中也因為書的關係增添了許多不同的色彩。

兩週前鄰兵L帶了一本三毛的散文”哭泣的駱駝”,讓我回想起那本大約15年前讀過的”撒哈拉的故事”。1991年三毛在醫院用絲襪結束他傳奇的一生時,我還不曉得這作家在文壇到底有怎樣的地位,而幾年後看到他的撒哈拉故事,那種遊走在真實與虛幻、還有故事涉及當地巫術的情節,看得讓人內心流浪的種子逐漸萌芽,覺得長大後應該要去體驗一種不同的生活。文字的吸引力騙不了人,”撒哈拉”這本書印象中一天的時間就完全看完,這次看到鄰兵拿了哭泣的駱駝跟稻草人手記,當然也無法抗拒那種誘惑,還是在很短時間中全部看完。稻草人手記精彩度不如撒哈拉跟駱駝,而哭泣的駱駝中描述的故事大抵跟當時西撒哈拉的紛亂情勢有關,游擊隊、西班牙政府軍和當地居民交織出那一片莫可奈何的故事,那種深刻的情感及異國調性即使在今天的台灣文學作品中,也算是少見。而在70年代看到這些書,對於當時的人衝擊當然更劇烈。皇冠後來幫三毛重出全集,封面就變得一致而稍嫌呆板,我看到L帶來的駱駝與稻草人這兩本書,還有我印象中的撒哈拉這三本書,風景照片佔據整個封面,大漠的荒涼總是會勾起人壯遊的雄心。假如說要找一本書開啟我內心不安分的因子,我想三毛的撒哈拉是不二之選。

Book_1.jpg

鹿橋的未央歌所描述在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學生生涯,一直都被視為是夢幻的大學生活,很多老師推薦這本書給學生看無非是說要讓我們提早去體會什麼叫作大學生活。書中的小童、大余、藺燕梅、伍寶笙這些人物鮮活的個性讓這本小說增添不少色彩,但是鹿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人子”這本書。人子的故事中,不管是那個最後要判斷是非善惡,卻因為優柔遲疑而被師父一刀劈成兩半的小王子;還是在幽谷中猶豫不決不曉得要開哪種顏色花的而錯失機會枯萎的蓓蕾;或者是接受所有精靈祝福的小嬰兒,卻因為感情精靈遲到而將使這個將來注定完美的新生命沒有一絲的感情。裡頭12則短篇相互獨立,從國中時期第一次看完這本書後,有時候突然心血來潮,就會找其中幾篇特別有感覺的再翻翻。我們不斷的在念書之中,總是在找尋一本可以讓自己有所共鳴的書,人子的各個篇章在國中時代的閱讀、到高中時代,甚至到今天,每次的閱讀總會出現一些有別於以往的感受。假如要選一本最喜愛的書,我想毫不猶豫的會選擇人子-這本已經陪伴我超過12年的書。

Book_2.jpg

小說其實一直都是很多人喜歡的文學作品類型,對我來說當然也不例外。從小說中看到人生百態,想像力可以無限度的馳騁在文字中,從文字中去建構各個畫面場景,就好像在自己的腦袋拍電影一樣。但或許我想像力不足的關係,對於所謂的奇幻文學總是看得沒有什麼感覺,不論”魔戒”或者是”巡者”系列(日、夜、幽、終巡者四部),在我看來也就是看過而已,很難投入其中的場景。尤其是魔戒完全建構在虛幻的世界上,看來更覺辛苦,即使已經看過電影再看小說還是有這樣的隔閡,很奇怪。相對上”巡者”系列是在真實世界上建構一個虛幻空間,那種有根基的感覺似乎比較容易讓我接受,我想這樣的小說建構模式,哈利波特算是另外一個成功的例子。而金庸的武俠小說至今都被視為華人世界的經典,我想也跟金大俠在寫小說的同時也根於部分的歷史,讓人看起來更覺有基礎有關。無可否認,假如小說中的人物與情節是這部小說的血肉,那麼所設定的時代背景當然即為骨幹,而金大俠以歷史為骨幹,顯然是給小說相當穩固的基本架構,至於之後那些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是否跟歷史相近或相去甚遠,都已經無傷大雅。就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縱橫數百年,即使是假歷史也讓人看得津津樂道。

小說雖然是在講故事,故事可以講得天馬行空絲絲入扣,也可以筆調清淡卻情緒濃烈,但不諱言於我而言,那種跟生活經驗相關或者可以想像的場景與故事,更容易引人入勝。很多日本的小說就是這種感覺,著名的如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華麗一族,或者宮部美幸的推理偵探小說等,因為場景跟生活貼近,可能反映社會現實及我們少接觸到的部份,所以讓我更感興趣。我都還記得在白色巨塔中財前五郎一次前往德國進行示範手術並順道到Dachau集中營參觀的場景(在日劇中改成前往波蘭參觀世界最大的Auschwitz集中營),而這個小說場景經由日劇影像化,財前五郎站在白雪靄靄的集中營裡,看著運送猶太人俘虜的鐵道,在我的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後來2005年夏天有機會前往波蘭旅遊,Auschwitz一片綠草如茵,集中營房舍在草地上排列地整整齊齊,雖然沒有這麼強烈的蒼涼感,但是不可否認當時在那邊拍照,內心是有點懷抱著朝聖心態。若是要談到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小說,那湊佳苗的告白應該是唯一的選擇。這本2009年本屋大賞第一名的小說,從五個不同的角度來對一件凶殺案進行告白,當最後一段中學女老師打電話給那個犯行的男同學,讓他聽到他親手按下按鈕炸死了他母親時,那時候對於讀者來說應該有如五雷轟頂般的震撼。雖然這是部極度黑暗的小說,但是也絕對是精采萬分的。

至於在台灣文學界有絕對影響力的張愛玲,在高中時候曾經國文老師開了第一爐香跟傾城之戀這些短篇小說作為寒暑假的閱讀書單,或許是高中生懵懂無知加上沒有任何的戀愛經驗,所以看起來覺得索然無味。睽違十幾年後重新拿起張愛玲,加上有朋友協助了解張愛玲的生平與背景,這時讀起傾城之戀跟半生緣,又是另一番的感受,不管是傾城之戀中在戰時動盪的流離不定,或者是曼楨跟世鈞那週轉十數年的蕩氣迴腸的愛情(尤其那段”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看得讓人鼻頭猶酸),都免不了讓人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去尋找對應的那一塊方地。當我帶著這兩本書進入軍中給鄰兵H看到時(他是台文所畢業的),他驚訝的說了一聲:”William,你怎麼開始看張愛玲了”。雖然我不是很確定他感到訝異的原因,但是他說”何必要把人生看得這麼透徹”這句話,大概也露出了端倪。喜歡張愛玲的人,會因為他描寫人性的深刻而深深著迷,而不著迷於張愛玲的人,也是因為那太深刻的人性刻畫讓人不堪、不忍去面對。雖然張愛玲的小說精確的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但不因為時代隔閡讓人讀來索然無味。因為即使時空轉變,但人性依舊。在愛情中的尋覓、人與人相處間的勾心鬥角,文字中都透露出一針見血的描述。有幾個人看到我在讀張愛玲的小說時,就提到他們大一國文或者高中時候老師也曾經開張愛玲的小說為閱讀書單,但是他卻一點也看不懂、看不下。我就笑笑跟他說,大概你當時還沒有談過戀愛吧!

在軍中雖然會被許多雜事搞得煩心不堪,但最快樂的時間應該就是可以偷閒閱讀的時候。而且令人比較高興的是,在讀書的同時也可以跟旁邊的同學們互相推薦跟討論書,每個人的閱讀光譜不同,加上我不喜歡鎖定在某個範圍中閱讀,所以在這樣的資訊交流下感覺相當快樂。一兩個月後,一些幾乎不拿書出來看的同學,竟然也會主動來跟我們借書閱讀,更有趣的是連副隊長也有一次在跟課的休息時間跟我借書來看。雖然我不期待在軍中這個環境能夠有什麼樣子的大幅改變,但是假如能夠讓人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讓大家沒事的時候就多看書,那也是令人覺得愉快的(至少在管理上不用老是想一些無謂的掃地任務讓兵不要閑下來)。

這篇混亂的文字終究要有個收尾。最後是要恭喜凡古,他孕育已久的詩集已經在這個月出版。我一直很欽佩這樣的人,既有理科的頭腦同時也有深厚的藝文素養。認識他這麼多年,不管是音樂或者藝術,他總是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並且在聊天時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有人說好朋友就像一本好書,凡古於我而言,實在不止是一本好書而已,即使說是一套百科也不為過。在此祝福他的新書大賣,還有期待著他的下一部作品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