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9/17 pm 7:30 國家音樂廳
Program:
Mendelssohn: Die Hebriden, Op.26 (Fingal’s Cave)
王怡雯: 台灣雙連畫 (二胡:王銘裕 古箏:葉娟礽)
Mahler: Symphony No.5
圖片為直接掃描節目單的封面
看到呂紹嘉站在音樂廳的舞臺上,我相信很多人引領期盼的這一刻終於到來,呂紹嘉終於回來了。不同於以往指揮在演出前幾乎隱身在後台的情況,呂紹嘉在七點開始的導聆時間也出場在大廳露面幾分鐘跟大家寒喧,除了解答一些觀眾的問題,同時也推銷NSO接下來的音樂會。看著他成為接下來這三年的音樂總監,內心還是覺得相當高興的,而第一場的演出也確實沒有讓大家失望。
上半場的作品都與風景有關。Mendelssohn這位家境富裕的作曲家,在他作品中一貫的高貴聲音中,也紀錄了他在世界各地遊歷的足跡,所以他的五首交響曲中的其中兩首標題分別為義大利跟蘇格蘭。Die Hebriden也是在描述蘇格蘭芬加爾岩洞的風光,不過這首開場曲並沒有給我太深刻的印象,大體上的感覺就是沒有大錯,聲音也還層次分明如此而已,至於是否到Mendelssohn作品的那種高貴明亮,好像還沒有到那樣的程度。不過不曉得為什麼,這首曲子的畫面感很強烈,旋律線條所要呈現的色彩或者描述的景象,很容易隨著旋律直接mapping出來某個圖像,一層一層堆疊起來的音響,就像在作畫一般逐漸的構成。
王怡雯的台灣雙連畫是首演,當然大家對於沒聽過的作品有強烈的陌生感是很正常的,加上這首作品很難有”旋律”感,聽起來可能會比較辛苦,就我而言作品的第一樂章比第二樂章漂亮許多。第一樂段”觀音山-絢麗的日落”,各種樂器就像在畫水墨畫一般,用淺淺的筆調運行過畫布,即使看起來地位像是領奏的二胡與古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空間,應該只能算是在西樂團中使用的中國樂器而已。這個樂章中所要描繪的景象感覺除了帶有神祕色彩雲霧繚繞的山色外,夕陽的光影變幻萬千也包含其中。雖為慢板樂章,而也無樂團大鳴大放的段落出現,但所勾勒出來的畫面美感,卻讓人印象深刻。反過來說第二樂段的”媽祖-三月遊行”,我就沒有這麼喜歡。可能所使用的廟會動機過於薄弱,感覺那種”熱鬧”離我們有點遙遠,不是熟悉的廟埕風光。很多營造出來的音響效果感覺很陌生,感覺是熱鬧又不熱鬧,那種媽祖遶境信徒蜂湧、沿路鞭炮聲不絕於耳的喧囂,在這個段落中感覺好像都被加了mute,感覺就是缺乏了一些的道地。三月遊行的最漂亮的部份是在結尾,廟會動機隱藏在其中,與新穎的旋律線條營造出的熱鬧氣氛,應該算是一個神來一筆的收尾吧!
下半場的馬勒五號是重頭戲,從第一樂章的小號奏起後,對整個樂團應該就開始了嚴酷的考驗,尤其馬勒的作品大概都不會給法國號跟小號好過。整首曲子的小號跟法國號的穩定性比起先前對NSO的壞印象,這場頗有改觀,小號首席雖然不斷的在調整他的樂器,但是在音色上跟穩定度來說都沒有什麼問題,而法國號尤其到第五樂章的火力全開,同時也兼顧音色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第一樂章開頭在小號獨奏完後的那段弦樂的嗚咽低鳴,用有點不等分拍的方式處理送葬進行曲,讓人有拖著沉重步伐的感覺,是細膩而讓人覺得意外的。第三樂章的Scherzo也是讓人滿意,但這個樂章的元素實在太多,聽到後來竟然有點精神無法集中,動態的美感在三拍的蘭德勒(laendler)舞曲中展現無遺。但最讓人滿意的應該是第四樂章。這個純由弦樂器構成的樂章,傾訴著濃濃的情意,弦樂的各個聲部交錯進行、對話,旋律纏綿,在聲音的層次上又通透清晰。很美,而這種人間的美(我總覺得馬勒音樂的美感幾乎都是人間而不是天堂的)持續到樂章結束,有一種讓人想要流淚的感覺。樂曲解說中說這首的旋律很接近馬勒的另外一首作品”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我被世界遺忘),是寫給馬勒夫人的愛情無言歌,這樣充滿濃情蜜意的作品,再跟開頭的送葬進行曲對照,還真是充滿極大的反差。這樣複雜的樂曲,在五個樂章演奏完畢後,全場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場幾乎滿座的開季音樂會,確實是給這個年度的音樂會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
整場音樂會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在曲目的安排上也看得出新任總監的企圖心,不過這樣總的一百多分鐘曲目,聽起來還真是讓人覺得有點累。不論如何,都算是一場很漂亮的演出,總算我們的期待沒有失望。希望之後有更令人贊嘆的演出產生。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Program:
Mendelssohn: Die Hebriden, Op.26 (Fingal’s Cave)
王怡雯: 台灣雙連畫 (二胡:王銘裕 古箏:葉娟礽)
Mahler: Symphony No.5
圖片為直接掃描節目單的封面
看到呂紹嘉站在音樂廳的舞臺上,我相信很多人引領期盼的這一刻終於到來,呂紹嘉終於回來了。不同於以往指揮在演出前幾乎隱身在後台的情況,呂紹嘉在七點開始的導聆時間也出場在大廳露面幾分鐘跟大家寒喧,除了解答一些觀眾的問題,同時也推銷NSO接下來的音樂會。看著他成為接下來這三年的音樂總監,內心還是覺得相當高興的,而第一場的演出也確實沒有讓大家失望。
上半場的作品都與風景有關。Mendelssohn這位家境富裕的作曲家,在他作品中一貫的高貴聲音中,也紀錄了他在世界各地遊歷的足跡,所以他的五首交響曲中的其中兩首標題分別為義大利跟蘇格蘭。Die Hebriden也是在描述蘇格蘭芬加爾岩洞的風光,不過這首開場曲並沒有給我太深刻的印象,大體上的感覺就是沒有大錯,聲音也還層次分明如此而已,至於是否到Mendelssohn作品的那種高貴明亮,好像還沒有到那樣的程度。不過不曉得為什麼,這首曲子的畫面感很強烈,旋律線條所要呈現的色彩或者描述的景象,很容易隨著旋律直接mapping出來某個圖像,一層一層堆疊起來的音響,就像在作畫一般逐漸的構成。
王怡雯的台灣雙連畫是首演,當然大家對於沒聽過的作品有強烈的陌生感是很正常的,加上這首作品很難有”旋律”感,聽起來可能會比較辛苦,就我而言作品的第一樂章比第二樂章漂亮許多。第一樂段”觀音山-絢麗的日落”,各種樂器就像在畫水墨畫一般,用淺淺的筆調運行過畫布,即使看起來地位像是領奏的二胡與古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空間,應該只能算是在西樂團中使用的中國樂器而已。這個樂章中所要描繪的景象感覺除了帶有神祕色彩雲霧繚繞的山色外,夕陽的光影變幻萬千也包含其中。雖為慢板樂章,而也無樂團大鳴大放的段落出現,但所勾勒出來的畫面美感,卻讓人印象深刻。反過來說第二樂段的”媽祖-三月遊行”,我就沒有這麼喜歡。可能所使用的廟會動機過於薄弱,感覺那種”熱鬧”離我們有點遙遠,不是熟悉的廟埕風光。很多營造出來的音響效果感覺很陌生,感覺是熱鬧又不熱鬧,那種媽祖遶境信徒蜂湧、沿路鞭炮聲不絕於耳的喧囂,在這個段落中感覺好像都被加了mute,感覺就是缺乏了一些的道地。三月遊行的最漂亮的部份是在結尾,廟會動機隱藏在其中,與新穎的旋律線條營造出的熱鬧氣氛,應該算是一個神來一筆的收尾吧!
下半場的馬勒五號是重頭戲,從第一樂章的小號奏起後,對整個樂團應該就開始了嚴酷的考驗,尤其馬勒的作品大概都不會給法國號跟小號好過。整首曲子的小號跟法國號的穩定性比起先前對NSO的壞印象,這場頗有改觀,小號首席雖然不斷的在調整他的樂器,但是在音色上跟穩定度來說都沒有什麼問題,而法國號尤其到第五樂章的火力全開,同時也兼顧音色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第一樂章開頭在小號獨奏完後的那段弦樂的嗚咽低鳴,用有點不等分拍的方式處理送葬進行曲,讓人有拖著沉重步伐的感覺,是細膩而讓人覺得意外的。第三樂章的Scherzo也是讓人滿意,但這個樂章的元素實在太多,聽到後來竟然有點精神無法集中,動態的美感在三拍的蘭德勒(laendler)舞曲中展現無遺。但最讓人滿意的應該是第四樂章。這個純由弦樂器構成的樂章,傾訴著濃濃的情意,弦樂的各個聲部交錯進行、對話,旋律纏綿,在聲音的層次上又通透清晰。很美,而這種人間的美(我總覺得馬勒音樂的美感幾乎都是人間而不是天堂的)持續到樂章結束,有一種讓人想要流淚的感覺。樂曲解說中說這首的旋律很接近馬勒的另外一首作品”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我被世界遺忘),是寫給馬勒夫人的愛情無言歌,這樣充滿濃情蜜意的作品,再跟開頭的送葬進行曲對照,還真是充滿極大的反差。這樣複雜的樂曲,在五個樂章演奏完畢後,全場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場幾乎滿座的開季音樂會,確實是給這個年度的音樂會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
整場音樂會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在曲目的安排上也看得出新任總監的企圖心,不過這樣總的一百多分鐘曲目,聽起來還真是讓人覺得有點累。不論如何,都算是一場很漂亮的演出,總算我們的期待沒有失望。希望之後有更令人贊嘆的演出產生。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