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02/27 14:30 國家音樂廳
曲目:Sibelius – Lemminkaeinen Suite: The Swan of Tuonela
Bartok – Violin Concerto No. 2
Sibelius – Symphony No.1, Op. 39
指揮:呂紹嘉
小提琴:Midori

129315645531901000253.jpg

這場的曲目最具有挑戰性的是巴爾托克的小提琴協奏曲,最有畫面感的是黃泉天鵝,而下半場的交響曲我覺得演得色彩繽紛,但不曉得為什麼現場似乎沒有什麼熱烈的反應。

首先要抱怨,通常這種有關企業贊助的音樂會,雖然滿場但是常會被人搞得很惱火。光我坐的那區域,一會兒後面有人咳嗽,一會有人開包包拉拉鍊,不然就是有小朋友進去後不久就睡到打呼,整場音樂會聽下來,每當聲音比較安靜時就被這些噪音弄到沒有辦法專心。可偏偏有時候好的音樂會這種企業贊助幾乎都少不了,我看三月的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也要做好這種心理準備。

黃泉天鵝這首曲子作為開場扮演著恰如其分的角色,英國管的獨奏與各個提琴聲部幾近誇張的抖音,表現出來嗚咽的聲響,讓人印象極為深刻,不論總譜中小提琴被分成幾個聲部(據說八個),那營造出來的氛圍讓人就是有種隨著天鵝漂遊在霧氣繚繞的冥河中的感覺。芬蘭神話中Tuonela代表死亡之島,而天鵝就在這冥河上悠悠的唱著淒涼的旋律。這首作品演得精采,聲音的層次色彩都很到位,也讓人對於後面的巴爾托克小協屏息以待。

個頭不大的Midori穿著綠色的連身衣裝出場,笑容可掬的鞠躬,而當開始奏起第一個音符後,整個表情180度轉變,專注而充滿橫掃萬千的氣勢。Bartok的小協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當然也很不熟悉),但Midori演奏這首作品仍帶著相當精采的詮釋,音色變化多端、詭譎地似乎在看一場浪漫恐怖片。在她靈巧的演奏下,旋律性展現無疑,這首曲子的技巧雖然對很多獨奏家來說都是嚴格的考驗,但Midori卻是演奏得游刃有餘,充滿自信,但我認為樂團已經盡他們所能的合上這首曲子了,雖然結果其實沒有特別理想。Encore的巴哈演奏時在雙聲部的線條交織纏綿,卻又可清晰的理出文路,旋律線條的美感在她的詮釋下令人驚嘆。

西貝流士這首交響曲演出的時候其實我腦袋同時也迸出了很多東西,這首作品讓我第一個聯想到Tchaikovsky,因為風格實在太相像。其次是這首作品讓我想到柴氏的第一號交響曲(我唯一的一次現場聆聽經驗是在柏林聽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的演出),那種想把各種元素納入(包山包海的通包式寫作)卻又似乎不是很成功的融合。第三是想到詼諧曲樂章,雖然曲目簡介中說的像是布魯克納式的詼諧曲,但是浮現在我腦海的是馬勒第一號的第二樂章,那種帶有農村風味的蘭德勒舞曲。雖然我認為這首曲子在演出時光芒四射又五彩斑斕(尤其是前兩個樂章),樂團也展現了高度的凝聚力,但不曉得是不是作品本身不討喜的關係(一言以蔽之:過於芭樂),所以其實演出結束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歡呼喝采。西貝流士所擅長的由低音開始堆疊再進行發展的寫作手法,在指揮的拆解分析下肌理分明,聲音的層次非常明朗,聽到很多細部的聲音。很棒的演出。

聽完了Midori這場,接下來的三月真的是相當惡魔。三月初Zilberstein將再度來台與呂紹嘉合作演出Brahms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三月中Elektra爆炸的音響要再度震撼我的內心(希望是好的那方面),三月第二週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將用德弗札克跟布魯克納對我們的耳朵進行轟炸。我記得好多年前Blomstedt帶著萊比錫布商來到台灣演出Mendelssohn第四號交響曲的那個美好時刻,期待這次能夠讓我們有再一次的美好體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