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ogram:
R.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und Liebestod“
O. Messiaen: Turangalila

指揮:呂紹嘉
鋼琴:Roger Muraro
馬特農電音琴:Valerie Hartmann

有朋友聽完這場音樂會就跟我說:”假如要我選一場今年聽到的印象最深的音樂會,這場演出絕對在名單內”。我也會同意他的說法,這場演出就曲目的稀有度與精采程度來說,實在可與去年的Elektra相互匹敵。

Turangalila

Tristan und Isolde可以說是北歐的羅密歐與茱麗葉,Tristan原本是要幫國王帶回迎娶的新娘,結果沒有想到在護送的過程中在Isolde的慫恿下兩人對飲喝下了毒藥,原本想要同歸於盡(因為Isolde並不想要嫁給國王成為政治下的犧牲品),但沒有想到毒藥竟然是春藥,因此造成悲劇的開始。華格納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就從這段對飲寫起,旋律線條的交疊形成著名的”崔斯坦和弦”。而所有的濃情蜜意旋律都在一聲弦樂齊奏下,瞬間迸發。這段鋪陳的畫面感相當生動,隨著音樂的進行,可以感受到氣氛的改變、兩人愛情的波瀾壯闊。每次聽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後面那些極度浪漫的旋律雖然令人動容,但我總是在期待著那個弦樂齊奏的迸發,就好像是一種破繭而出的掙脫,兩人的愛情在這邊正式開展,也在這邊決定走向悲劇的深淵,所以那個聲音特別令人糾結。最後一首詠嘆調Liebestod的旋律又是那樣的堅定,視死如歸為愛殉情。劇作家喜歡寫愛情故事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那最貼近人類的本能(性),不需要學習就可以令人感動的。上半場安排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已經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愛情與糾結,體會到一種快要喘不過氣的窒息感。

下半場的Turangalila在八年前簡文彬擔任NSO總監時上演過一次,我只記得第一次聽這首作品有點讓人坐如針氈,因為之前從沒有聽過這樣偏現代風格的作品,即使愛之交響曲已經算是梅湘作品中比較有旋律線的了。但是耳朵在這幾年的訓練下,似乎有所長進。

呂紹嘉總監在NSO的FB上有這樣的一段話:”永遠記得九零年代在維也納第一次現場聽到此曲, 像是跟著音樂上山下海, 遨游星際奇異的音響, 迥異於西歐傳統的語彙, 尤其是眾多狂喜的高潮音浪, 鑲上電音琴的"魔音穿腦" 與鋼琴的燦爛絕技, 讓我被震得不能自已, 曲畢看著年邁的梅湘親自上台接受如雷歡呼(斯人已去), 這是我至今經歷過最難忘的音樂會之一。”

曾經有人說過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是想要寫入”世界(或宇宙)”的聲音,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用很高音與很低音包夾的弱音起始,營造出想要”通殺”的氣勢。但梅湘更上一層樓,在歐洲音樂的傳統上做更多突破,包含使用了自己的音樂語言還有獨特的樂器(如電音琴)。今年聽了好幾部梅湘的作品,Turangalila所呈現的宏大氣度是跟其他作品大相逕庭。這首作品分為十個樂章,電音琴滑動的聲音在樂曲中不斷出現,跟鋼琴對話,或者凌駕在樂團之上營造出如鬼魅般的聲響,又像星際大戰那種超現實的氣氛,作品具有很大的企圖心。音樂呈現出斑斕的色彩,而這五彩繽紛的樂音帶來感官的歡愉,盡情地描繪愛情的美好與甜蜜,加上一種宗教冥想的神秘色彩。寫著這段文字卻直覺地想到在某些宗教中所提及的男女雙修(當然有很多人對此大肆批判,不曉得是因為遭後人曲解還是教義本身如此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只是我當時想到的是這個名詞),宗教與愛情是否可以脫鉤不得而知,但是宗教與愛情是大多數人不可缺乏的生活的力量,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崔斯坦與伊索德濃郁的愛情,到梅湘愛之交響曲對愛昇華的體悟充滿著強烈的宗教性,整場音樂會充滿著滿滿的愛,也可以感受到這樣曲目安排的別有用心。能夠在暌違八年後還能聽到這樣的大作品,是相當令人感動的,只是兩次演出間,上次NSO還有梅湘夫人的祝福(賀),而梅湘夫人已於2010年過世,又是斯人已逝(首演者)。

雖然時間無情地不停流逝,但是這樣真實的人性情感永遠不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