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ogramm
J.S. Bach: Konzert für Violine, Streicher und Basso continuo
(Rekonstruktion nach dem Cembalokonzert BWV 1052)
Kurt Weil: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Blasorchester Op.12
J. Brahms: Symphonie Nr. 3
Violine: Kolja Blach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irigent: Claudio Abbado
這場演出,真的只能用幾乎完美來形容,一個這樣頂級的交響樂團配上柏林愛樂廳這樣的演出場地,加上前總監Abbado的指揮,這樣的組合對於不住在柏林的我們,下一次聽到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情,雖然Abbado的行程固定在每年的五月跟柏林愛樂合作一組音樂會。不過柏林愛樂買票還真是出乎意料的難以買到,這是在來之前沒有想過的事。曾經聽有人講過柏林愛樂有一種坐在舞臺上面(合唱團位置)的票,只是這種票似乎在開演當天之前就可以販售,所以後來我們只能排隊買站票或者退回票。
星期五那天悻悻然而歸,因為什麼票都沒有買到,星期天只能發狠提早排隊,也總算買到退回票,得以進入愛樂廳一窺究竟。親眼所見柏林愛樂廳還是有種感動的,就跟以前看DVD一樣,這個廳四方八方都設有觀眾席,而舞台上的波浪狀反響板兼具功能性與設計的美感,這就是我嚮往進入已久的柏林愛樂廳。
三首曲子中第一首算是熱身性質而已,這首曲子原本是從Bach的鍵盤樂器協奏曲改編,主要的伴奏樂器是弦樂團(跟下面一首Kurt Weil為小提琴與管樂器所寫的協奏曲相互對應)。對於這首曲子的演奏上,技巧沒有什麼好挑的,不管獨奏家Blacher或者柏林愛樂的樂手來說都是,不過演奏的風格上我沒有特別喜愛,甚至聽起來覺得有些怪怪的。這首曲子我曾經聽過的CD是Ashkenazy跟愛樂管絃樂團的合作版本,演奏風格上比起這場演出穩重得多,也比較像Bach的味道。反觀這場演出,小提琴獨奏的演奏似乎自由度偏大(說得難聽一點,聽起來實在有點像痞子),所以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有些奇怪,加上Bach的鍵盤音樂演奏講究對位,所以改編成小提琴協奏曲後,這種特有的風格也會沒有那麼明顯。不過,對於很久沒有聽到好聲音的我來說,即使是熱身,也讓人樂在其中。
我對於Kurt Weil的作品完全沒有接觸,這首為小提琴跟管樂團所寫的協奏曲是第一次聽,但是這首曲子聽起來讓人覺得痛快淋漓,演出精采萬分。雖然伴奏只有管樂團跟打擊樂器,但是曲子的複雜程度感覺就是考驗著指揮的功力,只見Abbado的手勢幾乎不停的給予指示,幾乎沒有片刻休息,我的位置只能看到指揮的背影,而油嘟嘟坐在可以看到指揮側面的位置,他的描述是:Abbado就像有十隻手一樣的指揮著樂團。其實Abbado的指揮風格相當簡鍊,通常不會有多餘的動作出現,也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複雜程度。聲音與樂團的默契無從挑剔,不管是單簧管、雙簧管,當你聽到他們的聲音出來時,你就知道就是這種感覺,毫無疑問的是一種很踏實很放心,但是又極具活力的表現。打擊更是可圈可點,尤其定音鼓結束的那個收尾,真是讓人大呼過癮。Blacher的獨奏在這邊完全發揮,不管是技巧跟風格,都比剛剛的Bach感覺貼切,也博得滿堂采。協奏曲中隱含的競爭意味,在這首曲子中有完美的詮釋,既相輔相承,也互相競技。小提琴獨奏中在一些段落的細微高音,Blacher用極細膩的方式處理,聲音相當透明的從舞台穿透至觀眾席中。這種純淨的穿透大概是第一次在現場音樂會中有這麼深刻的體驗。中場休息的時候已經迫不及待的跟油嘟嘟還有Ruin交換意見,這是這幾年聽下來難得的一場音樂會。
More about this composition: 這首曲子是Kurt Weil早期作品之一(1924年創作),這也是他在找尋”新音樂(Die Neue Musik)”過程中的一首作品,如他的前輩們荀伯格(A. Schönberg)、布梭尼(F. Bosoni)等人。此曲首演是在1925年的巴黎劇院(Théâtre de l’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而柏林愛樂首演於1928年,最近的一次演出在1997年三月,由M. Jansons指揮,F. P. Zimmermann擔任小提琴獨奏。
重頭戲是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的第三號可能不見得像第一號這麼有名,但是一出來的氣勢就是震懾人心,樂團的聲音更是無可挑剔的,Abbado與樂團的默契相當好,第一樂章中一開頭的氣勢與氣氛營造以及接下來各聲部的輪唱,都令人印象深刻,搭配的完美無間。音樂帶來充滿光明燦爛的一面,是相當鼓舞而振奮的。第二三樂章的歌唱性相當優美,讓人忍不住沉醉。第四樂章跟第三樂章之間幾乎沒有太長間隔的馬上進入(我若是沒有記錯的話,將近一個月後寫這種東西,比較細微的東西實在印象不深刻),同樣在這個樂章用到很多跟第一樂章類似的在各聲部間的輪唱,樂團跟Abbado之間依舊有著相當密切的配合,但是又可以感覺到各個樂手有極大的自由度在表現這個樂曲上,即便每個人跟他的樂器是一個個體,每個個體有其自己的表現度,但是全體釋放出來的能量跟聲音卻可以感受到那是緊緊扣在一起的,聲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聽眾的心臟也是緊密的隨著音樂的起伏擺盪。進入樂曲的尾聲,激情漸漸回歸寧靜的平實,當最後一個聲音演奏完畢到聲音消逝,全場的觀眾似乎不願劃破那樣的美好,遲遲沒有人鼓掌。而當掌聲響起,卻又是如雷貫耳,Bravo聲不絕於耳。指揮跟樂團接連謝幕兩次,甚至樂團已經離開舞台,但是觀眾的掌聲沒有停過,大家看來也是捨不得這樣美好的夜晚就這樣結束。Abbado在樂團離開後,還親自走出來謝幕兩次,在愛樂廳將燈光轉暗下,觀眾才漸漸離開,否則我想還是會有人繼續鼓掌下去的吧!
這個系列(從五月18號開始到20號的晚上,連演三場)在網路上有人的評價是:Fantastic Brahms in Berlin。我想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fantastic night,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再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跟組合。
J.S. Bach: Konzert für Violine, Streicher und Basso continuo
(Rekonstruktion nach dem Cembalokonzert BWV 1052)
Kurt Weil: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Blasorchester Op.12
J. Brahms: Symphonie Nr. 3
Violine: Kolja Blach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Dirigent: Claudio Abbado
這場演出,真的只能用幾乎完美來形容,一個這樣頂級的交響樂團配上柏林愛樂廳這樣的演出場地,加上前總監Abbado的指揮,這樣的組合對於不住在柏林的我們,下一次聽到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情,雖然Abbado的行程固定在每年的五月跟柏林愛樂合作一組音樂會。不過柏林愛樂買票還真是出乎意料的難以買到,這是在來之前沒有想過的事。曾經聽有人講過柏林愛樂有一種坐在舞臺上面(合唱團位置)的票,只是這種票似乎在開演當天之前就可以販售,所以後來我們只能排隊買站票或者退回票。
星期五那天悻悻然而歸,因為什麼票都沒有買到,星期天只能發狠提早排隊,也總算買到退回票,得以進入愛樂廳一窺究竟。親眼所見柏林愛樂廳還是有種感動的,就跟以前看DVD一樣,這個廳四方八方都設有觀眾席,而舞台上的波浪狀反響板兼具功能性與設計的美感,這就是我嚮往進入已久的柏林愛樂廳。
三首曲子中第一首算是熱身性質而已,這首曲子原本是從Bach的鍵盤樂器協奏曲改編,主要的伴奏樂器是弦樂團(跟下面一首Kurt Weil為小提琴與管樂器所寫的協奏曲相互對應)。對於這首曲子的演奏上,技巧沒有什麼好挑的,不管獨奏家Blacher或者柏林愛樂的樂手來說都是,不過演奏的風格上我沒有特別喜愛,甚至聽起來覺得有些怪怪的。這首曲子我曾經聽過的CD是Ashkenazy跟愛樂管絃樂團的合作版本,演奏風格上比起這場演出穩重得多,也比較像Bach的味道。反觀這場演出,小提琴獨奏的演奏似乎自由度偏大(說得難聽一點,聽起來實在有點像痞子),所以讓人聽起來就覺得有些奇怪,加上Bach的鍵盤音樂演奏講究對位,所以改編成小提琴協奏曲後,這種特有的風格也會沒有那麼明顯。不過,對於很久沒有聽到好聲音的我來說,即使是熱身,也讓人樂在其中。
我對於Kurt Weil的作品完全沒有接觸,這首為小提琴跟管樂團所寫的協奏曲是第一次聽,但是這首曲子聽起來讓人覺得痛快淋漓,演出精采萬分。雖然伴奏只有管樂團跟打擊樂器,但是曲子的複雜程度感覺就是考驗著指揮的功力,只見Abbado的手勢幾乎不停的給予指示,幾乎沒有片刻休息,我的位置只能看到指揮的背影,而油嘟嘟坐在可以看到指揮側面的位置,他的描述是:Abbado就像有十隻手一樣的指揮著樂團。其實Abbado的指揮風格相當簡鍊,通常不會有多餘的動作出現,也由此可見這首曲子的複雜程度。聲音與樂團的默契無從挑剔,不管是單簧管、雙簧管,當你聽到他們的聲音出來時,你就知道就是這種感覺,毫無疑問的是一種很踏實很放心,但是又極具活力的表現。打擊更是可圈可點,尤其定音鼓結束的那個收尾,真是讓人大呼過癮。Blacher的獨奏在這邊完全發揮,不管是技巧跟風格,都比剛剛的Bach感覺貼切,也博得滿堂采。協奏曲中隱含的競爭意味,在這首曲子中有完美的詮釋,既相輔相承,也互相競技。小提琴獨奏中在一些段落的細微高音,Blacher用極細膩的方式處理,聲音相當透明的從舞台穿透至觀眾席中。這種純淨的穿透大概是第一次在現場音樂會中有這麼深刻的體驗。中場休息的時候已經迫不及待的跟油嘟嘟還有Ruin交換意見,這是這幾年聽下來難得的一場音樂會。
More about this composition: 這首曲子是Kurt Weil早期作品之一(1924年創作),這也是他在找尋”新音樂(Die Neue Musik)”過程中的一首作品,如他的前輩們荀伯格(A. Schönberg)、布梭尼(F. Bosoni)等人。此曲首演是在1925年的巴黎劇院(Théâtre de l’exposition des arts décoratifs),而柏林愛樂首演於1928年,最近的一次演出在1997年三月,由M. Jansons指揮,F. P. Zimmermann擔任小提琴獨奏。
重頭戲是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的第三號可能不見得像第一號這麼有名,但是一出來的氣勢就是震懾人心,樂團的聲音更是無可挑剔的,Abbado與樂團的默契相當好,第一樂章中一開頭的氣勢與氣氛營造以及接下來各聲部的輪唱,都令人印象深刻,搭配的完美無間。音樂帶來充滿光明燦爛的一面,是相當鼓舞而振奮的。第二三樂章的歌唱性相當優美,讓人忍不住沉醉。第四樂章跟第三樂章之間幾乎沒有太長間隔的馬上進入(我若是沒有記錯的話,將近一個月後寫這種東西,比較細微的東西實在印象不深刻),同樣在這個樂章用到很多跟第一樂章類似的在各聲部間的輪唱,樂團跟Abbado之間依舊有著相當密切的配合,但是又可以感覺到各個樂手有極大的自由度在表現這個樂曲上,即便每個人跟他的樂器是一個個體,每個個體有其自己的表現度,但是全體釋放出來的能量跟聲音卻可以感受到那是緊緊扣在一起的,聲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聽眾的心臟也是緊密的隨著音樂的起伏擺盪。進入樂曲的尾聲,激情漸漸回歸寧靜的平實,當最後一個聲音演奏完畢到聲音消逝,全場的觀眾似乎不願劃破那樣的美好,遲遲沒有人鼓掌。而當掌聲響起,卻又是如雷貫耳,Bravo聲不絕於耳。指揮跟樂團接連謝幕兩次,甚至樂團已經離開舞台,但是觀眾的掌聲沒有停過,大家看來也是捨不得這樣美好的夜晚就這樣結束。Abbado在樂團離開後,還親自走出來謝幕兩次,在愛樂廳將燈光轉暗下,觀眾才漸漸離開,否則我想還是會有人繼續鼓掌下去的吧!
這個系列(從五月18號開始到20號的晚上,連演三場)在網路上有人的評價是:Fantastic Brahms in Berlin。我想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fantastic night,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再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跟組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