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隆(Köln)
科隆這個城市在這兩個月中前前後後我到訪三次(或者更多,我已經不記得了)。在波昂這邊要是有學生身分(比如說我們是歌德學院的學生)可以購買這個區域的Junior Ticket,要是購買下午兩點之後以及週末才能用的,這種一個月要價12.8歐元,而要是購買一個星期全天候使用的,一個月要價大約50歐元,由於我們這兩個月都在歌德上早上的課,所以購買下午兩點以後的也已經夠用。
由於從波昂到科隆的交通費已經包含在Junior Ticket裡面,所以也就不需要另外買票。第一次到科隆是歌德在某一個星期六所帶的行程,從科隆火車站下車後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兩個高聳入雲的尖頂一向是這個城市的地標,在舊城區中亂晃,頭一抬總會看到她的身影。二次大戰期間,科隆中心除了大教堂完好之外,周邊的所有建築幾乎全毀,整個城市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Hauptbahnhof的月台簡直跟鐵皮屋沒有什麼兩樣,而這樣的車站建築在很多城市都是這樣,在Bonn是如此、在Aachen也是,要是從美感上來說這樣的火車站鐵定會讓人倒盡胃口。而當天歌德所帶的行程就是從Koelner Dom開始,接著介紹舊城區的一些著名建築還有博物館,另外還介紹一個建在地底下的音樂廳,當底下有音樂會進行時,行人是禁止在那個廣場上走路的,因為腳步聲會影響下面音樂會的進行。去年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到德國拜訪時,就曾經在科隆大教堂的廣場上進行演說。跟許多大教堂一樣,科隆大教堂的尖頂其實是可以爬上去的,在Freiburg我曾經爬過Muenster,而到科隆來當然也要上去瞧瞧。科隆這個城市緊鄰萊茵河畔,算是為她增添一些色彩,否則以一個幾乎全新建造的城市來說,是一點也沒有可觀之處的。登上教堂的頂端,往周邊望去,確實科隆跟Freiburg比較起來遜色許多,在Freiburg往四周望去是一片古色古香的磚紅色,而在科隆這邊放眼所及幾乎都是新時代的建築,即使有看起來舊式的建築,也只能算是點綴而已。不過科隆大教堂的名氣實在太響亮,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到科隆,總覺得遊客都相當多,在外面拍照的人多,在裡面拍照的人也多,教堂外的廣場有人在表演排笛或者有樂團演出,甚至還有抗議中國大陸迫害法輪功學員的標語跟簽署退出共產黨的聲明,有趣的是這些舉著標語跟照片的人大多是金髮白皮膚的老外,從未見過黃皮膚黑頭髮的老中在些標語前面出現。諷刺的是:大陸旅遊團的遊客就在兩三步遠的地方討論等等晚餐要去哪間中國餐館用餐,不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的,或是這根本就是個禁忌的話題。這不禁讓我想到四五年前到美國暑期交換的那時候,同實驗室的幾個大陸人,有個從黑龍江來的就說這法輪功根本就是邪教。四五年前如此,到今天我想中國大陸還是這樣看待法輪功,就讓人覺得在這種國家底下,洗腦的教育倒是相當的成功。
從教堂頂看科隆跟從萊茵河畔看科隆,是截然不同的感覺。綠草如茵的萊茵河畔在晴朗的好天氣總是有許多人就這樣躺在草地上曬太陽,而陽光讓原本鮮綠的草皮顯得更加生意盎然。而萊茵河沿岸也有許多Biergarten(啤酒屋),就這樣三兩好友坐在一把大洋傘底下,點著啤酒暢飲無所不談,旁邊又是萊茵河的美景與綠茵草皮,真是享受。
寺廟之於台灣或中國,就像教堂之於西方社會一樣,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管在歷史或者藝術上。教堂建築的玻璃鑲嵌藝術總是讓人目不暇給,相較於Bonn的Muenster的玻璃鑲嵌的素雅,科隆大教堂使用的顏色跟構圖都顯得複雜許多,透過外面的光線投射,顯得五彩繽紛,不過看到這樣的教堂我總會想起Mama講的一些話,有一次跟他討論到宗教,才知道原來她也是個天主教徒,不過他總是會說他是個"形式上"的天主教徒,對於天主教其實Mama有一些不大好的印象,比如說花太多不必要的錢在奢華的鋪陳或者儀式上。就他去過台灣的印象,她覺得佛教比較好,因為她覺得台灣的寺廟都比較樸實。不過我自己覺得:這種牽扯到宗教的問題,就註定要永遠無解,因為虔誠者的教徒總覺得他的奉獻是充滿意義的,不管對於佛教徒或者天主教徒都一樣,至於佛教寺院是不是就比較不奢華,其實未必,只是因為歐洲的教堂喜歡蓋得很高,裡面的玻璃鑲嵌弄得很奢華的感覺,而台灣的寺院在裝飾上不像歐洲的教堂誇張而已,至於鋪張程度我想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波昂的兩個月雖然我只到科隆歌劇院聽過一場歌劇(羅恩格林),但是科隆歌劇院的檔次安排卻是相當密集而精彩,整個年度的演出作品包含華格納的指環跟羅恩格林、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跟同期的一位作曲家薩列里(就是在電影阿瑪迪斯裡面那個晚年發瘋的作曲家)的歌劇作品,跟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是根據相同的文本所作的,另外還有揚納傑克的"顏如花",雷哈爾的風流寡婦等等,要是我的進修地在這邊的話,我想我應該沒事就是往歌劇院跑才對,加上歌劇院其實離火車站不遠,只要從歌劇院門口就可以看到斜前方矗立的科隆大教堂,往那個方向走去就是火車站了,交通方便更是極大的誘因。
科隆有很多節慶,大概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會有Festival舉行,只是剛好在波昂的兩個月沒有機會恭逢其盛。(事實上這兩個月也有Festival,叫做喜劇節,劇場中所演出的作品以喜劇為主,只是對於這種節慶我的興趣不大,我比較希望看到那種在街頭遊行的,照片拍起來就會覺得相當有趣。)對於有興趣來科隆旅遊的人,可以稍微注意一下節慶的舉行時間,然後過來這邊遊玩,應該可以體驗到科隆人瘋狂的一面。
杜塞朵夫(Düsseldorf)
若是可以的話,請允許我以個人的偏見來這樣描述杜塞朵夫這個城市:無聊。其實在出發前往這個城市之前,Mama就這樣告訴我這個城市沒有什麼特別可看的,相較之下Aachen跟Trier都比這個城市更有特色。看德國的城市通常都從老城區先看起,大部分的德國城市都有舊城區與新城區之分,舊城區的共通點通常是街道以某個廣場或者教堂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散開,或者就是成棋盤格的架構。從Duesseldorf的火車站出來後就沿著Information center的標誌指示,然後進到裡面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旅遊的資訊或導引,看到這邊有哥德跟海涅的博物館,稍微心情有點興奮一下,或許在這種陰陰的天氣來到這樣的城市,有個博物館可以看應該還是值得高興的。
拿到城市的地圖後,就開始按照他的標示走。從車站要走進舊城區稍微有點距離,沿路上又沒有什麼好看的景觀,天氣灰濛濛的,讓整個城市好像都籠罩著一層陰影,揮之不去,走在路上也會讓人有走在陰影下的沉重,加上氣溫偏涼,在這樣的條件下散步並非愉快的經驗。第一個Duesseldorf的景觀就是Koenig allee(國王大道),假如知道台中市的綠川柳川,我想用那樣的設計來想像這條國王大道應該不是難事(當然台中市的柳川綠川就我的印象來說不漂亮)。在路的中間有一條水道,旁邊種滿綠樹,樹蔭半掩河面,走在那邊的感覺確實是有享受悠閒的舒暢,只可惜沒有金色的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灑落。
假如以教堂作為一個城市是否值得參觀的指標,Duesseldorf顯然在這項評比中一定會得到不及格的分數。這個城市是一個大都市沒錯,但是幾乎是一個沒有特色的城市。一般在德國城市會看到的教堂、老城區,Duesseldorf都有,但是他卻缺乏出名的地標景點,缺乏像柯隆大教堂或者布萊梅樂師這類的出名的地標或者典故。假如要算特色的話,這邊有一條街道幾乎都是日本人跟日本商店,應該可以算是特色才對。印象中在海外的大城市,常會聽到中國城、唐人街這類的名詞,而這邊有一條街(就離Hauptbahnhof不遠)除了幾乎都是日式商店不說,走在路上幾乎都是日本人,幾乎沒德國人在這邊出現,會有讓人置身日本的錯覺。
既然要到大都市玩耍,通常應該是要參訪博物館的。不過可惜的是:我到Duesseldorf的那天是星期一,很多博物館,不管是海涅的或者是歌德的全部都沒有開放,所以我大不了只能對著建築照相,其他的可能等待下次有機會再來拜訪。只是這樣的一個城市,我是否有興趣再度拜訪呢?
科隆這個城市在這兩個月中前前後後我到訪三次(或者更多,我已經不記得了)。在波昂這邊要是有學生身分(比如說我們是歌德學院的學生)可以購買這個區域的Junior Ticket,要是購買下午兩點之後以及週末才能用的,這種一個月要價12.8歐元,而要是購買一個星期全天候使用的,一個月要價大約50歐元,由於我們這兩個月都在歌德上早上的課,所以購買下午兩點以後的也已經夠用。
由於從波昂到科隆的交通費已經包含在Junior Ticket裡面,所以也就不需要另外買票。第一次到科隆是歌德在某一個星期六所帶的行程,從科隆火車站下車後就可以看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兩個高聳入雲的尖頂一向是這個城市的地標,在舊城區中亂晃,頭一抬總會看到她的身影。二次大戰期間,科隆中心除了大教堂完好之外,周邊的所有建築幾乎全毀,整個城市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Hauptbahnhof的月台簡直跟鐵皮屋沒有什麼兩樣,而這樣的車站建築在很多城市都是這樣,在Bonn是如此、在Aachen也是,要是從美感上來說這樣的火車站鐵定會讓人倒盡胃口。而當天歌德所帶的行程就是從Koelner Dom開始,接著介紹舊城區的一些著名建築還有博物館,另外還介紹一個建在地底下的音樂廳,當底下有音樂會進行時,行人是禁止在那個廣場上走路的,因為腳步聲會影響下面音樂會的進行。去年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到德國拜訪時,就曾經在科隆大教堂的廣場上進行演說。跟許多大教堂一樣,科隆大教堂的尖頂其實是可以爬上去的,在Freiburg我曾經爬過Muenster,而到科隆來當然也要上去瞧瞧。科隆這個城市緊鄰萊茵河畔,算是為她增添一些色彩,否則以一個幾乎全新建造的城市來說,是一點也沒有可觀之處的。登上教堂的頂端,往周邊望去,確實科隆跟Freiburg比較起來遜色許多,在Freiburg往四周望去是一片古色古香的磚紅色,而在科隆這邊放眼所及幾乎都是新時代的建築,即使有看起來舊式的建築,也只能算是點綴而已。不過科隆大教堂的名氣實在太響亮,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到科隆,總覺得遊客都相當多,在外面拍照的人多,在裡面拍照的人也多,教堂外的廣場有人在表演排笛或者有樂團演出,甚至還有抗議中國大陸迫害法輪功學員的標語跟簽署退出共產黨的聲明,有趣的是這些舉著標語跟照片的人大多是金髮白皮膚的老外,從未見過黃皮膚黑頭髮的老中在些標語前面出現。諷刺的是:大陸旅遊團的遊客就在兩三步遠的地方討論等等晚餐要去哪間中國餐館用餐,不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的,或是這根本就是個禁忌的話題。這不禁讓我想到四五年前到美國暑期交換的那時候,同實驗室的幾個大陸人,有個從黑龍江來的就說這法輪功根本就是邪教。四五年前如此,到今天我想中國大陸還是這樣看待法輪功,就讓人覺得在這種國家底下,洗腦的教育倒是相當的成功。
從教堂頂看科隆跟從萊茵河畔看科隆,是截然不同的感覺。綠草如茵的萊茵河畔在晴朗的好天氣總是有許多人就這樣躺在草地上曬太陽,而陽光讓原本鮮綠的草皮顯得更加生意盎然。而萊茵河沿岸也有許多Biergarten(啤酒屋),就這樣三兩好友坐在一把大洋傘底下,點著啤酒暢飲無所不談,旁邊又是萊茵河的美景與綠茵草皮,真是享受。
寺廟之於台灣或中國,就像教堂之於西方社會一樣,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管在歷史或者藝術上。教堂建築的玻璃鑲嵌藝術總是讓人目不暇給,相較於Bonn的Muenster的玻璃鑲嵌的素雅,科隆大教堂使用的顏色跟構圖都顯得複雜許多,透過外面的光線投射,顯得五彩繽紛,不過看到這樣的教堂我總會想起Mama講的一些話,有一次跟他討論到宗教,才知道原來她也是個天主教徒,不過他總是會說他是個"形式上"的天主教徒,對於天主教其實Mama有一些不大好的印象,比如說花太多不必要的錢在奢華的鋪陳或者儀式上。就他去過台灣的印象,她覺得佛教比較好,因為她覺得台灣的寺廟都比較樸實。不過我自己覺得:這種牽扯到宗教的問題,就註定要永遠無解,因為虔誠者的教徒總覺得他的奉獻是充滿意義的,不管對於佛教徒或者天主教徒都一樣,至於佛教寺院是不是就比較不奢華,其實未必,只是因為歐洲的教堂喜歡蓋得很高,裡面的玻璃鑲嵌弄得很奢華的感覺,而台灣的寺院在裝飾上不像歐洲的教堂誇張而已,至於鋪張程度我想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波昂的兩個月雖然我只到科隆歌劇院聽過一場歌劇(羅恩格林),但是科隆歌劇院的檔次安排卻是相當密集而精彩,整個年度的演出作品包含華格納的指環跟羅恩格林、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跟同期的一位作曲家薩列里(就是在電影阿瑪迪斯裡面那個晚年發瘋的作曲家)的歌劇作品,跟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是根據相同的文本所作的,另外還有揚納傑克的"顏如花",雷哈爾的風流寡婦等等,要是我的進修地在這邊的話,我想我應該沒事就是往歌劇院跑才對,加上歌劇院其實離火車站不遠,只要從歌劇院門口就可以看到斜前方矗立的科隆大教堂,往那個方向走去就是火車站了,交通方便更是極大的誘因。
科隆有很多節慶,大概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會有Festival舉行,只是剛好在波昂的兩個月沒有機會恭逢其盛。(事實上這兩個月也有Festival,叫做喜劇節,劇場中所演出的作品以喜劇為主,只是對於這種節慶我的興趣不大,我比較希望看到那種在街頭遊行的,照片拍起來就會覺得相當有趣。)對於有興趣來科隆旅遊的人,可以稍微注意一下節慶的舉行時間,然後過來這邊遊玩,應該可以體驗到科隆人瘋狂的一面。
杜塞朵夫(Düsseldorf)
若是可以的話,請允許我以個人的偏見來這樣描述杜塞朵夫這個城市:無聊。其實在出發前往這個城市之前,Mama就這樣告訴我這個城市沒有什麼特別可看的,相較之下Aachen跟Trier都比這個城市更有特色。看德國的城市通常都從老城區先看起,大部分的德國城市都有舊城區與新城區之分,舊城區的共通點通常是街道以某個廣場或者教堂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散開,或者就是成棋盤格的架構。從Duesseldorf的火車站出來後就沿著Information center的標誌指示,然後進到裡面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旅遊的資訊或導引,看到這邊有哥德跟海涅的博物館,稍微心情有點興奮一下,或許在這種陰陰的天氣來到這樣的城市,有個博物館可以看應該還是值得高興的。
拿到城市的地圖後,就開始按照他的標示走。從車站要走進舊城區稍微有點距離,沿路上又沒有什麼好看的景觀,天氣灰濛濛的,讓整個城市好像都籠罩著一層陰影,揮之不去,走在路上也會讓人有走在陰影下的沉重,加上氣溫偏涼,在這樣的條件下散步並非愉快的經驗。第一個Duesseldorf的景觀就是Koenig allee(國王大道),假如知道台中市的綠川柳川,我想用那樣的設計來想像這條國王大道應該不是難事(當然台中市的柳川綠川就我的印象來說不漂亮)。在路的中間有一條水道,旁邊種滿綠樹,樹蔭半掩河面,走在那邊的感覺確實是有享受悠閒的舒暢,只可惜沒有金色的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灑落。
假如以教堂作為一個城市是否值得參觀的指標,Duesseldorf顯然在這項評比中一定會得到不及格的分數。這個城市是一個大都市沒錯,但是幾乎是一個沒有特色的城市。一般在德國城市會看到的教堂、老城區,Duesseldorf都有,但是他卻缺乏出名的地標景點,缺乏像柯隆大教堂或者布萊梅樂師這類的出名的地標或者典故。假如要算特色的話,這邊有一條街道幾乎都是日本人跟日本商店,應該可以算是特色才對。印象中在海外的大城市,常會聽到中國城、唐人街這類的名詞,而這邊有一條街(就離Hauptbahnhof不遠)除了幾乎都是日式商店不說,走在路上幾乎都是日本人,幾乎沒德國人在這邊出現,會有讓人置身日本的錯覺。
既然要到大都市玩耍,通常應該是要參訪博物館的。不過可惜的是:我到Duesseldorf的那天是星期一,很多博物館,不管是海涅的或者是歌德的全部都沒有開放,所以我大不了只能對著建築照相,其他的可能等待下次有機會再來拜訪。只是這樣的一個城市,我是否有興趣再度拜訪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