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ondon bridge'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這首兒歌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在阿姆斯特丹,這個由運河跟街道構築起來的城市,當然橋樑也不在少數,阿姆斯特丹上千座橋樑中不見得每座都有他的名字,當然也不見得每一座橋都有像倫敦鐵橋的設計:falling down。但是在街上確實可以看到許多橋具有這樣的設計,假如有較大的船要通過,當然橋兩側的柵欄就會先放下,然後橋面打開,這樣船就可以順利通過,只是從橋面升起到等待船通過的時間,大概不是十幾分鐘能夠結束的,而在阿姆斯特丹的兩天中並沒有那樣的幸運,所以我們並沒有看到橋面升起然後又落下的樣子,不過可以想像,只要碰到這種情況,大概馬路上大塞車是免不了的了。
講到車,在阿姆斯特丹城區中看到的車似乎跟其他大城市比起來不算多,但是腳踏車的數量相當可觀,很難想像一個這麼大的城市竟然用腳踏車當交通工具的人這麼多。在Freiburg利用腳踏車當交通工具的人很多,畢竟Freiburg只是一個大約三十萬人不到的城市,而且是大學城的關係,所以很多人利用腳踏車上下班很正常(連實驗室的大老闆都這樣),但是在阿姆斯特丹也這樣就讓我覺得有點訝異。在火車站附近的停車站,有一個立體停車場就是專門停放腳踏車的,在我們搭船遊市區運河的時候就有看到,腳踏車停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什麼空隙,這種立體停車場的設計在台灣是專門為車輛打造的,即使台灣的摩托車這麼多,好像還沒有看過專為機車設計的立體停車場。不知道荷蘭其他的大城市是否也是這樣。在下班時間橫行在火車站前的交通工具,我敢說腳踏車一定佔大多數。而汽油的價格在歐洲並不便宜,在德國好像是一公升1.15歐左右(大約比台灣貴一倍),而荷蘭的油價又硬是比德國多0.2-0.3歐元,是否這個原因讓很多荷蘭人選擇腳踏車跟大眾交通工具呢?不過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區街道上倒是沒見過塞車就是,不過在高速公路上塞得很悽慘....
今年荷蘭主打林布蘭四百年(希望我沒記錯年份),很多宣傳的DM上都把這個當作重頭戲,但是兩天不到的阿姆斯特丹哪有可能什麼都看完,所以星期天從Zaanse Schans回到阿姆斯特丹後,我們選擇梵谷博物館參觀。梵谷博物館和荷蘭國立博物館的距離不遠,而這兩個博物館離阿姆斯特丹的精品街也不遠。其實阿姆斯特丹的精品街看起來感覺還蠻高雅的,即使有人潮,但是安安靜靜,在店中的人或許不少,但是少聽見喧鬧聲,街上有一些餐館,客人可能選坐在裡面或外面,閒適安逸的享受他們的飲料或餐點。似乎離開阿姆斯特丹的中心城區,我才漸漸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魅力,可惜兩天的時間不足以好好認識這個城市。
選擇在離開前到阿姆斯特丹知名的梵谷博物館參觀。其實能夠在歐洲的大城市旅遊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一個城市經歷的歷史所形成的文化,跟誕生在這個城市的人息息相關,兩者交融共振進而沉澱出精采的結晶。梵谷博物館的館藏相當豐富,三層樓的展覽中其中有一層樓跟梵谷本人比較沒有關係,大多都是其他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包含知名的馬內等人,另外一層的其中一半是攝影作品,跟城市歷史有關的攝影展,所以真正跟梵谷有直接相關的也有一層半的東西,當然主要集中在二樓,展覽的時期主要是梵谷到巴黎之後的作品(有少部分到巴黎前短時間的作品)。至於在此之前的作品,比如相當有名的"吃馬鈴薯的人(Kartoffelesser)"就展在三樓的展覽室中。所以整個博物館的重頭戲就幾乎都在二樓,從早期的作品到梵谷晚年的作品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們可以觀察到他整個風格的轉變,從比較傳統的人物寫真,到中期有點"點狀畫法"的風格,後來由"點"發展成粗曠的筆法(比如著名的向日葵、麥田烏鴉等)。一個幾乎完整的畫家畫風的歷程就直接在你眼前排開,通常我們熟知的梵谷都是他早期跟晚期的作品,而剛到巴黎這段時間的作品似乎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不管如何,被歸在印象派畫家的梵谷,他的作品中即使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但是光影這兩項印象派的基本元素並沒有被他忽略,尤其在他的自畫像跟一些其他的肖像畫中可以明顯看出。具有傳奇色彩的"麥田烏鴉",在梵谷傳的電影中梵谷在麥田中畫完這幅畫後就精神錯亂舉槍自盡,而從館中的說明看來,這樣的穿鑿附會是over interpretation,但是當自己站在這幅畫的前面,這幅作品卻又像是會展現出一種令人迷炫的魔力般,讓人久久無法自已。站在名畫的前面,你會想到這一段跟人息息相關的歷史,想到梵谷生前的窮困潦倒,一輩子根本沒賣出幾幅畫,但是他晚期作品中所蘊含如火在燒的熱切與期待,你會被深深感動。
梵谷的有些作品有人從表面上看來覺得顏色相當黯淡無光,但是梵谷博物館用分析的方式去告訴我們:其實梵谷用的顏色是很多彩的,從作品中的油彩來分析,分析其中包含的顆粒有哪些種顏色,從分析的結果中發現梵谷即使是一些色彩陰暗的作品,他的顏色使用還是相當多。這應該算是整個博物館中比較"科學"的部份--用顯微鏡去觀察。另外地下室的日本工藝展(非常態展覽)其實也算精采(明治時代),但是假如這些東西要跟中國的那些精品比,那我想實在就沒有什麼特別可以看的,畢竟故宮裡面收藏的東西又多又古老,而且論質絕對不輸(甚至超過)明治時代的漆器或瓷器工藝,不過比較有趣的一點是梵谷跟日本的關係:因為梵谷喜歡日式繪畫風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些可以看到這樣的模仿痕跡,不只他,同時期的另外一個畫家也是如此(我忘了名字),因此他們兩人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合作關係。在梵谷博物館的三樓展場有這樣的作品,在這個日本工藝展中還有影片去比較對照出模仿的痕跡。其實梵谷也模仿了幾個法國畫家的作品(二樓展場),把原作跟仿作掛在一起,我們還是可以明顯看出梵谷的個人風格。
停留在這博物館的兩個多個小時中真的是讓人心滿意足。我想在聖誕節假期的巴黎之旅應該是更加令人興奮,屢屢在課本上面看到的蒙娜麗莎、法國自由女神等名畫,還有埃及的方尖碑、貝聿銘的在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前的玻璃金字塔,都將出現在眼前。那該又會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吧!(2/2)
講到車,在阿姆斯特丹城區中看到的車似乎跟其他大城市比起來不算多,但是腳踏車的數量相當可觀,很難想像一個這麼大的城市竟然用腳踏車當交通工具的人這麼多。在Freiburg利用腳踏車當交通工具的人很多,畢竟Freiburg只是一個大約三十萬人不到的城市,而且是大學城的關係,所以很多人利用腳踏車上下班很正常(連實驗室的大老闆都這樣),但是在阿姆斯特丹也這樣就讓我覺得有點訝異。在火車站附近的停車站,有一個立體停車場就是專門停放腳踏車的,在我們搭船遊市區運河的時候就有看到,腳踏車停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什麼空隙,這種立體停車場的設計在台灣是專門為車輛打造的,即使台灣的摩托車這麼多,好像還沒有看過專為機車設計的立體停車場。不知道荷蘭其他的大城市是否也是這樣。在下班時間橫行在火車站前的交通工具,我敢說腳踏車一定佔大多數。而汽油的價格在歐洲並不便宜,在德國好像是一公升1.15歐左右(大約比台灣貴一倍),而荷蘭的油價又硬是比德國多0.2-0.3歐元,是否這個原因讓很多荷蘭人選擇腳踏車跟大眾交通工具呢?不過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區街道上倒是沒見過塞車就是,不過在高速公路上塞得很悽慘....
今年荷蘭主打林布蘭四百年(希望我沒記錯年份),很多宣傳的DM上都把這個當作重頭戲,但是兩天不到的阿姆斯特丹哪有可能什麼都看完,所以星期天從Zaanse Schans回到阿姆斯特丹後,我們選擇梵谷博物館參觀。梵谷博物館和荷蘭國立博物館的距離不遠,而這兩個博物館離阿姆斯特丹的精品街也不遠。其實阿姆斯特丹的精品街看起來感覺還蠻高雅的,即使有人潮,但是安安靜靜,在店中的人或許不少,但是少聽見喧鬧聲,街上有一些餐館,客人可能選坐在裡面或外面,閒適安逸的享受他們的飲料或餐點。似乎離開阿姆斯特丹的中心城區,我才漸漸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魅力,可惜兩天的時間不足以好好認識這個城市。
選擇在離開前到阿姆斯特丹知名的梵谷博物館參觀。其實能夠在歐洲的大城市旅遊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一個城市經歷的歷史所形成的文化,跟誕生在這個城市的人息息相關,兩者交融共振進而沉澱出精采的結晶。梵谷博物館的館藏相當豐富,三層樓的展覽中其中有一層樓跟梵谷本人比較沒有關係,大多都是其他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包含知名的馬內等人,另外一層的其中一半是攝影作品,跟城市歷史有關的攝影展,所以真正跟梵谷有直接相關的也有一層半的東西,當然主要集中在二樓,展覽的時期主要是梵谷到巴黎之後的作品(有少部分到巴黎前短時間的作品)。至於在此之前的作品,比如相當有名的"吃馬鈴薯的人(Kartoffelesser)"就展在三樓的展覽室中。所以整個博物館的重頭戲就幾乎都在二樓,從早期的作品到梵谷晚年的作品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們可以觀察到他整個風格的轉變,從比較傳統的人物寫真,到中期有點"點狀畫法"的風格,後來由"點"發展成粗曠的筆法(比如著名的向日葵、麥田烏鴉等)。一個幾乎完整的畫家畫風的歷程就直接在你眼前排開,通常我們熟知的梵谷都是他早期跟晚期的作品,而剛到巴黎這段時間的作品似乎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不管如何,被歸在印象派畫家的梵谷,他的作品中即使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但是光影這兩項印象派的基本元素並沒有被他忽略,尤其在他的自畫像跟一些其他的肖像畫中可以明顯看出。具有傳奇色彩的"麥田烏鴉",在梵谷傳的電影中梵谷在麥田中畫完這幅畫後就精神錯亂舉槍自盡,而從館中的說明看來,這樣的穿鑿附會是over interpretation,但是當自己站在這幅畫的前面,這幅作品卻又像是會展現出一種令人迷炫的魔力般,讓人久久無法自已。站在名畫的前面,你會想到這一段跟人息息相關的歷史,想到梵谷生前的窮困潦倒,一輩子根本沒賣出幾幅畫,但是他晚期作品中所蘊含如火在燒的熱切與期待,你會被深深感動。
梵谷的有些作品有人從表面上看來覺得顏色相當黯淡無光,但是梵谷博物館用分析的方式去告訴我們:其實梵谷用的顏色是很多彩的,從作品中的油彩來分析,分析其中包含的顆粒有哪些種顏色,從分析的結果中發現梵谷即使是一些色彩陰暗的作品,他的顏色使用還是相當多。這應該算是整個博物館中比較"科學"的部份--用顯微鏡去觀察。另外地下室的日本工藝展(非常態展覽)其實也算精采(明治時代),但是假如這些東西要跟中國的那些精品比,那我想實在就沒有什麼特別可以看的,畢竟故宮裡面收藏的東西又多又古老,而且論質絕對不輸(甚至超過)明治時代的漆器或瓷器工藝,不過比較有趣的一點是梵谷跟日本的關係:因為梵谷喜歡日式繪畫風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些可以看到這樣的模仿痕跡,不只他,同時期的另外一個畫家也是如此(我忘了名字),因此他們兩人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合作關係。在梵谷博物館的三樓展場有這樣的作品,在這個日本工藝展中還有影片去比較對照出模仿的痕跡。其實梵谷也模仿了幾個法國畫家的作品(二樓展場),把原作跟仿作掛在一起,我們還是可以明顯看出梵谷的個人風格。
停留在這博物館的兩個多個小時中真的是讓人心滿意足。我想在聖誕節假期的巴黎之旅應該是更加令人興奮,屢屢在課本上面看到的蒙娜麗莎、法國自由女神等名畫,還有埃及的方尖碑、貝聿銘的在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前的玻璃金字塔,都將出現在眼前。那該又會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吧!(2/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