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情況來說我很少聽講座的,但剛好前篇文章(裡頭剛好提到Elektra這齣歌劇的初體驗)寫完沒多久就看到email中有封NSO的活動通知,是針對Elektra進行解說,當時在德國聽這齣歌劇聽得頭暈目眩(我只記得舞台上充滿了紅光),加上一堆不和諧的音響效果,我只記得看完後出場腦袋幾乎還是空白。

IMG_7575.JPG

當天講座的資訊:
2011 TIFA免費講座 NSO《艾蕾克特拉》
悲劇:殘酷的生命真相-理查‧史特勞斯獨幕歌劇《艾蕾克特拉》
赤裸火熱的迷戀,灰暗血腥的吶喊,
理查‧史特勞斯美聲歌劇的極限,
NSO再創歌劇聽覺感官新體驗。時間:2010/12/26 Sun 14:00~15:30
地點:光點台北2樓 多功能藝文廳-中山北路二段18號
講師:車炎江(東海大學音樂系音樂史講師)

依照當天的演講大致將我認為的重點或者有趣的觀點記錄下來,然後才發現把譜攤開來後很多聽不懂的聲音其實裡頭機關重重。

1. 現代主義追求的目標:真實
2. 古希臘的悲劇作用在於情緒的宣洩以洗滌心靈,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
3. 理性與感性之外的潛意識世界,才是真實的反映(Freud 1899-1900夢之解析出版)
4. 雖然Elektra首演的毀譽參半,但在倫敦首演時宣傳海報寫著:The opera will elektrify London
5. 現代心理學中Elektra代表著戀父情結
6. 用調性處理Elektra的愛恨情仇。其中複調(多重調)性的技術幾乎使作品瀕臨調性崩潰的邊緣
7. Elektra chord: E + #C -> new chord
8. Using repetition to emphasize the concepts
9. Related materials: Salome

其中一段是提到連Mahler聽了Strauss的Elektra也無法理解這樣的聲音,這樣的說法讓我非常訝異,因為馬勒的交響曲所營造的聲音在當時已經相當前衛,連馬勒也無法理解的聲音可見在當時會碰到什麼樣的阻力,也難怪Elektra的首演得到毀譽參半的結果。毀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人沒有辦法理解這樣的聲音(因為真的很多有意義的不和諧和弦在裡面)所以聽起來很刺耳,譽可能是有人有這樣的洞察力看到這樣的開創性,當然也有可能是Strauss已經相當有名,所以不好意思作太嚴苛又直接的批判。但不論當時如何,現在這齣歌劇已經成為經典,但是上演的次數依舊不多,主要是女主角演出在聲音與情緒表現上過於吃重,不是隨便都有辦法勝任的。

演講中有一張投影片,把所有的調性與情節安排並比在一起列出,這時候作曲家的設計就一目了然。碰到Elektra的復仇時就使用什麼調性的旋律,碰到勝利的情節時又用什麼樣的調性,所以當不同的情節與內心情緒同時出現時,就產生所謂”複調”的概念,這也難怪這樣的安排使得習慣單一調性的耳朵沒有辦法突然接受這樣的音響效果,這時候的音樂已經漸漸的走入”分析”成分居多的情況,而不再是單純聽美麗的旋律而已。

原本對於這段故事情節老是摸不著頭緒的我來說,在這樣的解說後除了可以了解到這段錯綜複雜的故事外,雖然演講中著墨在故事上並不多,但是一張圖表跟簡單的幾句話勾勒出人物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比起純粹文字的synopsis還更能夠完整表達這段故事的前因後果。聽了這次的講座,對於明年這場Elektra的演出又更加期待了,這齣不常上演的歌劇在經過Freiburg的觀賞經驗後,終於又有第二次機會可以親臨現場來感受這齣戲劇帶來的震撼,不曉得在這樣音樂會型式的歌劇中,會再度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官新震撼(希望不要又是一堆紅光在舞台上)。


隨手附上網路上看到的片段,Elektra的最後一景,我覺得很amazing。

2010年的最後一篇文章,晚上要去聽NSO的跨年音樂會跟音樂廳的大家一起倒數迎接新年,這一年有很多不同的經驗,也不急著在這一時間盡數回味,就暫時放在心裡好了。Einen gute Rutsch ins neue Jah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