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ogram:
03/11
Dvorak – Carnival Overture, Op. 92
Dvorak – Violin Concerto, Op. 53
Violin encore piece: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by F. de Asis Tárrega y Eixea)
Dvorak – Symphony No. 7
Encores: Dvorak – Slavonic Dances No.2 & 7

03/12
Bruckner – Symphony No. 8

指揮:Riccardo Chailly
小提琴:Leonidas Kavakos

Gewandhaus Leipzig.jpg
這張是高中同學去Leipzig玩的時候寄給我的明信片,為布商新大樓,剛好在我聽完音樂會的那天晚上送達,別具意義,故記之(揪甘心)。

回味起2005年前總監Blomstedt率領萊比錫布商前來演出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難以忘懷,因此得知布商將再度來台的訊息,早早就把兩場的票都買好了。布商的弦樂與管樂溫潤美好的聲音自然不在話下,但特別令人讚歎的可是定音鼓那種高貴又具有多種層次的聲音,這次他們再度造訪,當然更要把握機會回味一番。

德佛札克的狂歡節序曲熱鬧的氣氛為音樂會揭開序幕。在歡慶的氛圍中,弦樂聲部維持著溫暖的音色,管樂器在火力全開,當然定音鼓也不遑多讓,他們的精準為整個樂團提供強而有力的後盾。中段的小提琴獨奏,英國管跟長笛之間的對話,展現出來的細膩與情感,也是甜滋滋的令人動容。這首曲子不管在樂團的音色、爆發力、整齊度與凝聚力,任何一方面都是無懈可擊的完美,在那個當下除了讚嘆之外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從曲子演完後所爆出的掌聲就知道大家期盼這個聲音有多久了。附帶一提的是:通常國外樂團來到台灣常會有些水土不服的情況,演出結果不見得盡如人意,可偏偏民間經紀公司開出的票價動輒1200起跳實在過於驚人,因此後來我對於這種”冒險”的行為變得興趣缺缺。而布商幾乎每次來台都維持高水準的穩定演出,尤其在兩廳院主辦下票價更是平易近人,因此更是要把握這機會來聽。

德佛札克的小提琴協奏曲充滿著熱情,或者應該說這整場Dvorak的曲目都充滿著浪漫與熱情。對於小提琴家Kavakos並不熟悉,雖然在技巧上真的很完美,但我並不喜歡他跟布商合作的這首小協。我所認為的協奏曲除了要有”競技”的快感之外,應該還要重視”合作”的美感,但是在這首作品中樂團與獨奏家的音色實在有極大的風格落差,布商維持一貫的溫暖,而因為演奏德佛札克作品的關係更多帶了一些熱情,只是小提琴家似乎依舊以”冷感”的基調進行演出,因此只有在技巧上擦出火花。後來才知道原來Kavakos擅長西貝流士這類較為冷艷的作品,那也就不難想像他所詮釋的Dvorak是呈現這樣音樂性。雖然說我不特別喜歡他演奏的第一、三樂章,而且有些段落感覺他倚仗著獨奏的強勢拉著樂團跑,使兩方面產生些速度的不一致,但是第二樂章的浪漫氛圍又營造得令人動容,尤其在樂團的搭配下小提琴獨奏的音色更顯醇美。安可曲是阿罕布拉宮的回憶,改編成為小提琴版本(原本為吉他所寫),這首曲子主旋律線的不斷顫音保留了原曲用吉他輪指彈奏出來的音響,伴奏在主旋律線的上下跨越進行,聽起來好像平淡無奇,但是稍微想像一下中間聲部不斷的顫音,而伴奏在其上下音處以分散和弦的方式演奏,如何維持主旋律的連貫性想起來似乎就不是個簡單的技巧,應該手指的變換要非常迅速才可得。

德佛札克的第七號交響曲是委託創作,其展現的恢弘與凌厲從帶有灰色陰暗的聲音逐漸走向光明的燦爛勝利。雖然說德佛乍克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九號的新世界交響曲,不過第七號作品所呈現的風味似乎是更多元的。D小調起始樂曲,在定音鼓還有DB及Cello等樂器的帶領下,營造出詭譎多變的氛圍。樂曲的行進百折千回,布商的音色也在氣氛的轉換做了很好的調控。雖然是小調的作品,但整體還是呈現熱情的浪漫,雖然樂曲解說中說明這首曲子受到Brahms第三號交響曲的影響很大,Dvorak也盡可能以德奧樂派的風格寫作,但其實裡頭還是有不少帶有波希米亞民族風味的旋律,在那種高雅的美感中帶有直接表達的一些狂野性格存在。第一樂章中有不少戲劇性的轉折,也有很多緊湊的排比出現,樂團的營造出來的音響效果層次與平衡很棒,當然這種遊走在崩潰邊緣的張力是讓人會大呼過癮的。最後一個音落下,聽覺享受早已讓人暢快淋漓。安可曲是斯拉夫舞曲的第二號與第七號。雖然已經是安可,但樂團依舊兢兢業業的,Op. 72 No.2帶著幽幽的陰鬱情懷,不因為是安可的關係演得過於興奮,相當節制著表現這首曲子的風格,作品演譯極流暢高雅;第七號的熱鬧氣氛像是要和開場的狂歡節序曲做前後呼應,演畢依舊爆出歡呼的聲音。

有人說”台灣人就是喜歡這種樂曲,聽到這種不管演得好不好就會大呼過癮的不斷拍手”,不過我認為,假如演出像是Tchaikovsky的第六號或者馬勒第九號這種曲子,演出完畢就這樣瘋狂喝采,我想那應該也不是一場成功的演出才是。音樂表現若深刻,則應該引領著聽眾們的情緒,悠悠的第二號演完思緒稍微沉澱,剛結束的那剎那間真的掌聲不算熱烈,但是並不代表這是不精采的演出。布商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樂團的驕傲與榮光充分展現在他們的音樂上,不曉得什麼時候台灣的樂團也才有這樣的成績。

期待中的Bruckner星期六晚上豋場。曾經有個笑話是說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只有一首,因為從第一首到第九首聽起來都很像,不過這也簡單說明了布魯克納的作品是極具個人風格的,才會讓人家覺得”都很像”,而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把交響樂團當管風琴用的作曲風格。開場前坐在我後面的幾個人在那邊閒聊,其中有一個說他這首曲子聽沒兩次,然後覺得布商來台灣怎麼開這種冷門的曲目,而且聽起來總感覺像在不斷的重複,好像沒完沒了一樣。的確會讓人有沒完沒了的感覺,但要是這些外國樂團每次來都是貝多芬跟柴可夫斯基,那大概也沒有什麼好聽的了。不過像這樣來過台灣好幾次的樂團,應該可以再開一些更有趣的曲目,記得維也納愛樂就曾經開魏本的”賦格”。

法國號在一開始的時候出了一點狀況,聲音是有點分叉下開始整首樂曲。第八號沒有什麼高潮可言,因為整首樂曲在不斷的上下中幾乎沒有哪個段落是真正的低潮。第一樂章的開場在法國號跟弦樂引導下磅礡豋場,而結尾時的陰鬱灰暗樂團有很精采的處理,不浮誇而平實的精采。第二樂章宣告般的聲音響起,揭開”神聖”味道濃厚的詼諧曲,在幾種管樂器輪奏下音響層次不斷向上堆疊。這個樂章還是在逐漸靜默的旋律下結尾。布商樂團的音色在音量大時保持著金光閃閃的優雅,而在音量小時,呈現出來的層次與細緻也一點都沒有打折。第四樂章的開頭是很美好的聆賞經驗,整個樂章幾乎可以用火力全開來形容,在浪漫的樂段弦樂聲部有著相當溫暖的音色滋潤著我們的內心,激昂之處定音鼓與後方一字排開的銅管又激起了那種蕩氣迴腸的洶湧澎湃。到了結尾的堆疊,真是牽引著聽眾的情緒,大調收尾的EDC三個音結束後餘韻在音樂廳的空間中迴響不已(還好沒有人一結束就馬上搶先拍手,否則就打壞了興致。)。

沒有encore,但是是很棒的演出。布商幾次來台都有相當穩定的表現,我想下次再來我還是會毫不考慮的就買票來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william 的頭像
    wwilliam

    黑森林是我家後花園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