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歐洲生活,通常會最讓人家羨幕的應該是這邊的生活品質,尤其在像Freiburg這樣不到30萬人的小城市生活,要聽到馬路上的車子按喇叭,大概也是人家結婚的車隊經過才會聽到,所以講這邊充滿寧靜可真是一點也不為過。除了不擁擠之外,大概表演藝術活動的盛行也是歐洲的特色,即使在這樣的小城市中,音樂廳、劇院,還有其他獨立劇場等,幾乎天天晚上都有活動,而大家也可投其所好選擇自己想要看的表演節目觀賞。而台灣最缺少的歌劇(即使在台北一年也上演不到五齣),在這邊當然可以看個過癮,即使不是頂級的製作,但是看個現場演出的經驗也不賴,尤其票價不過7歐,更讓人沒有理由拒絕。
在2006/07這個樂季中Freiburg劇院推出的幾部歌劇有:Mozart的Idomeneo、Verdi的Don Carlo、Wagner的萊茵黃金、R. Strauss的Elektra、Massnet的維特、Smetana的出賣新娘等。台灣有可能會上演的歌劇通常都是真的非常非常有名的作品,稍微沒有名氣的作品要上演都要很有勇氣,因為很有可能一推出就變成了票房毒藥,即使只演一場觀眾也坐不滿,而這個年度在這邊看到的幾齣歌劇,若我的印象沒錯在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對我來說吸引力還不小。當然製作上沒辦法跟有名的一些大歌劇院一樣拼豪華的服裝與佈景,但是在服裝佈景上用現代點的風格來詮釋也沒啥不好。

來德國之前在台灣看歌劇的次數寥寥可數,一方面是上演的次數不多(即使有些東歐國家的歌劇院來,水準也不見得夠好),其次我以前對於歌劇沒有太大的興趣。後來開始漸漸看歌劇,大概是因為NSO定期有策劃的關係,不過老是在音樂廳演,越看總是讓人覺得越沒趣味,唯一一齣讓我看得覺得精采萬分的大概也只有Norma。來德國後這邊的歌劇就是歌劇,把舞台全部歸還給演員跟佈景,樂團的位置就是在樂池中,在科隆看羅恩格林(後來三月還回去連看兩天的尼貝隆指環),在波昂看玫瑰騎士,看得讓人興致盎然。華格納的萊茵黃金是我在Freiburg劇院看的第一齣歌劇,對於這齣歌劇的印象也相當深刻,尤其在全劇沒有中場休息下,舞台利用旋轉的方式轉換場景。整齣劇的流暢性就不會因為幕起幕落而受到破壞。前幾天看到2007/08年的節目單,發現這個年度劇院將推出女武神,不知道是不是Freiburg劇院想要模仿科隆歌劇院的模式,一年製作一齣華格納的指環,然後等四年製作完成後,再來推出一次看完指環的劇碼。不過可惜的是,這個製作到明年六月才要推出,而我二月底就必須得回台灣,所以無緣親自觀賞。而同樣的舞台旋轉手法也使用在Strauss的歌劇Elektra中,不過Elektra本身的劇本跟音樂沒有引起我的共鳴。這部從希臘悲劇改編的歌劇,劇情的主線就是殺與血,是Elektra復仇的故事,演到瘋狂之處,舞台上象徵血的紅色顏料不斷的被Elektra捧起潑到身上,總之這部歌劇的整體流暢性也很強,但是因為音樂很刺耳,畫面看起來血腥又噁心,所以很難讓人接受。這也難怪這部作品從完成之後,評論的意見極為分歧。

至於Idomeneo跟Dan Carlo沒有什麼太強烈的印象。Don Carlo是個典型的悲劇,一國的王子與戀人相愛,可惜他的戀人要嫁給國王,所以親情倫理大悲劇就此展開;而Idomeneo是從希臘神話改編,描述特洛依戰爭中Idomeneo發誓要將兒子獻祭給海神,但因為愛戀著Idomeneo之子並且願意為他犧牲,這段感情感動海神因此成全他們,而且海神也下令Idomeneo讓位給其子。這齣歌劇去年在歐洲感覺到處都在上演,除了在Freiburg外,另外巴黎歌劇院、柏林歌劇院也都有上映,同時柏林歌劇院的製作由於舞台劇情設計的關係,在劇的結尾會擺上穆罕默德的頭(據說同時還有耶穌、佛陀等頭像),這樣的設計未演先轟動,因為回教世界中穆罕默德的形象是不被具體化的,因此這樣的安排受到回教徒的抗議,結果搞得常常見報(看來這也是種促銷手法),幾乎快要演變成政治事件。

而Freiburg劇院最後推出的兩部劇碼:Massnet的維特跟Smetana的出賣新娘,這兩部比較下雖然音樂性上來說我自己偏好維特這部作品,但是詮釋上以及整體讓人家的感覺,我比較喜歡出賣新娘這部歌劇。維特的選角上讓我意見比較多,雖然演主角的韓國男高音唱得還不錯,但是跟一個壯碩的Chalotte站在一起不管怎樣看就是不搭調,整個畫面看起來就很滑稽又弔詭,雖然有人說愛情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的,但是這樣的搭配讓人看得就很想笑,欠缺一種兩人會陷入愛河的說服力。同樣的這齣劇我在琉森度假的時候也到他們的劇院觀賞,那時候我出示Freiburg學生證時,那個售票的小姐還跟我說Freiburg的歌劇院也相當不錯啊(他應該是有點訝異怎麼有人從德國跑到這邊看歌劇),我就說我剛好來這邊度假,所以想聽聽這邊的歌劇。相較之下琉森的劇院規模就比Freiburg小,一場觀眾大約只能容納600人,舞台也小,所以我想能演的劇碼也有限。維特這齣歌劇琉森劇院的演出並沒有Freiburg好,場地小的關係,演員演起來感覺也比較輕鬆,但是舞台就是讓人家覺得塞得滿滿的(一群小朋友在舞台上跑,視覺上很有壓迫感),佈景設計上也沒有太大的彈性,不過至少男女主角就比起Freiburg的安排搭調得多。

Smetana的出賣新娘雖然是第一次聽,不過我還蠻喜歡這齣komische Oper(喜歌劇,或作戲謔歌劇)。音樂的元素上跟之前聽的幾齣歌劇大不相同,從序曲開始就使用很多民謠旋律,而整個故事背景跟節慶有關,所以在整齣歌劇中土風舞式的音樂隨處可見。合唱團在這邊也扮演重要的地位,支撐起整齣歌劇較盛大(熱鬧)的場景。因為引用民謠的關係,有些樂曲的段落轉折就會讓人感覺有些突兀,可能前一段使用民謠,而接下來的詠嘆調就出現詠嘆調,旋律風格相差十萬八千里,有種不斷跳躍的感覺,反而失去一種連貫性。至於製作(包括舞台佈景、演員等)令人滿意,充分表現出喜歌劇的熱鬧與戲謔氣氛,很多段落中演員不只唱得出色,演得也讓人不禁嘴角抽動,很可惜的是這場演出的票房不好,劇院中大概不到一半觀眾。不過下個樂季(2007/08)還有wiederholen的機會,或許可以推薦學姊去聽聽。雖然Smetana是捷克人,這齣歌劇原本也是用捷克文所寫,但是目前通行版是翻譯為德文演唱。

在德國看歌劇,要是非德文的歌劇一定都會有字幕,但是德文歌劇就沒有字幕,這個在西方世界很正常,不管是電視、舞台劇等,他們習慣用’聽’的,而不是用’看’的,所以對於習慣有字幕的我們來說很痛苦,對於聽沒有字幕的德文歌劇,通常都只聽得懂一些字跟片段,若是事前沒有先了解劇情,要靠現場聽來了解其實有相當難度(通常要搭配節目單去看才知道要表達什麼),所以在這邊我會比較樂意去看有字幕的歌劇,至少歌劇的德文都不算太難懂,看不懂的猜一下大概也八九不離十。而歌劇節目單,國內的歌劇節目單作得很完整,包含歌詞還有翻譯都在裡面,所以算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至於這邊的節目單就相當簡潔(但是一定會包含該次製作彩排的照片,這在國內幾乎沒有這樣做過這樣的規劃),只包含演出人員、劇情大綱,還有一些跟這齣劇有關的史料或者詮釋等。比較之下科隆歌劇院的節目單比起其他我看過的都更為精緻,所附的詮釋文章也相當深入(這也代表很難看懂=.=)。

下個年度推出的作品有浮士德的天譴、塞維爾理髮師與蝴蝶夫人(以我還待在Freiburg的時間算還可以看到這三齣)。在台灣難得有這樣常常看歌劇的機會,到這邊當然要好好把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