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算起來應該這是我最後一個在波昂的星期,但是由於我到11月2日才出發前往Freiburg,所以實際上待在波昂的時間將近九個星期。
從九月的波昂到十月底的波昂,我想差別最大的地方應該在於樹葉顏色的轉變。在台灣從來沒有那樣深刻的體驗到季節轉變的感覺,即使工綜旁邊的那排台灣水杉在冬天也會光禿禿的一片,但是造成內心的衝擊卻遠不如闊葉樹的葉子變黃的感覺。大風一颳,黃色橙色的樹葉就隨著風逐漸飄落,原本公園裡綠色的草地滿滿的被枯黃的樹葉淹沒,加上雨水降下,原本就已蒼涼的氣氛更被加重。
這星期歌德的德文課進入尾聲,瞬間開始覺得度假的好日子不多了。在歌德這邊上課,碰到的班上同學其實人都很不錯,而且有不少是拿洪堡獎學金來做博士後的人,所以可見他們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已經有相當的實力,跟這些人在同一班上德文感覺很有趣,像這個月就有一個義大利的博士後,要來德國這邊做古埃及學的研究。跟這些同學,我們不用討論學術,我們只討論德文,反正德文不會講的,大家英文也都還能通;更有趣的是:有一天中午我們班上的幾個同學要一起去美術館看古根漢博物館的展覽,在去看展覽前,竟然一票人就一起跑去吃中餐廳(珍寶)。那天大概加上我跟班上的一個三明治學員,總共大約15人,分屬將近十個國籍,一群人就在餐廳中呱拉呱拉的英文德文交雜交談,大概也算是奇觀。
星期四幾乎是一整天的Party,早上上課的最後一節,大家都帶了一些食物到班上跟大家共享,吃喝聊天,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帶來算是他們國家道地的食物,有瑞士的乳酪、德國傳統的蛋糕,還有我們當天早上用電鍋做的一個蒸蛋,不過我覺得我們老師對於台灣來的電鍋似乎相當有興趣,因為他問了不少有關電鍋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拿電鍋來做什麼、要怎麼利用電鍋作菜、台灣有多少人用電鍋、是不是日本韓國也有之類的問題。而星期四的晚上換我們三明治學員聚餐,同梯的18人中因為有一個提早前往進修地,因此總共17人參加,加上一些同上語言課的好朋友,加起來有二十多人(一個大陸人、一個台灣人、一個西班牙人跟兩個韓國人),在人數眾多情況下,就各自分配要出的菜,我們這組分配到的是水餃跟滷肉,由於上次的控肉有人吃過好吃,所以就把我出賣了,總計大家出的菜大約十道,不過因為份量都不少,所以很多只好分配給大家打包回去。既然有吃飯當然也要喝酒,而在德國啤酒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吃飯之餘大家也拼命灌酒,我想算起來一個人(不論男女)應該至少都有一公升,還有一個學員因為喝得太急的關係還抓兔子。當天晚上那個學員由於要提早離開的關係,所以就被大家輪番敬酒,在即將結束時,突然間無預警的就吐了,然後接下來酒勁發作,整個身體幾乎沒有辦法行動,當天晚上有個西班牙女孩(我們德文課的同學)就在旁邊照顧他,而且還握著他的手,這時候同梯的學員就在那邊開玩笑:"為什麼我上次抓兔子就沒有人這樣。"或者說:"要是身體不舒服能夠換到這樣的待遇我也甘願。"這些事件對於大家來說都算是茶餘飯後的笑話,那天晚上我們就問那個西班牙女孩說:"你們常這樣握著人家的手嗎?"他回答:"要是好朋友的話,這樣蠻正常的。"我們就跟他說:"通常在台灣會這樣握著的話,人家可能都會以為你們是情侶。"不過這就是文化差異,即使德國人是嚴肅的民族,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好朋友的擁抱其實也相當正常,不過這樣的動作我們寧可是對方主動要求而不是我們主動,畢竟德國人定義"朋友"跟台灣人定義的"朋友"(*),實際上的意義不大相同。
另外一件是同梯的學員對喜歡一個韓國女孩,當天晚上也有邀請那個韓國女孩過來,不過因為她有事的關係,直到晚上九點左右才到。八點多的時候同席的韓國人接到韓國女孩的電話,然後她很快的就把電話轉給我們那個學員,由於韓國女孩的英文不大行,所以我們可愛的男孩只能硬著頭皮用德文跟他溝通,當然旁邊有德文比較強的捉刀,就這樣現場直接口譯,最後咱們可愛的男孩就不畏天氣的寒冷坐公車回到歌德學院接女孩過來,西班牙女孩還在旁邊起鬨用中文說"我愛你",大家都在笑:重要的中文我們都已經敎會她了。這時候大家都有一種:"愛情的力量真偉大"的感覺,然後就在大家歡呼掌聲中,勇士披上他黃色的小外套,衝鋒前往哥德迎接美人。然後整個晚上大家在這樣笑鬧中結束,離開時已經晚上十一點多了。
星期五晚上是Mama邀請($)的告別晚餐,除了我之外另外也邀請兩個常來我家吃飯的好朋友一起來。星期五下課回家原本要先幫Mama作一些菜的,誰曉得她已經幾乎把所有的料理都準備完畢,Mama的招牌水果沙拉也都已經就緒,鴨胸肉也早已醃好開始煮,所以我就很米蟲的窩到房間睡個覺才下樓做最後的一些準備。晚上七點開飯,準備的菜有蔬菜沙拉、Mozarella、香菇雞湯、酸甜醬搭鴨胸肉跟水果沙拉。鴨胸肉的作法讓我回想起出國前在路易十四吃的油封鴨腿,幾本上這兩道菜的作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油封鴨腿講究的是用鴨油慢慢熬煮到鴨肉軟,最重要的是油溫大約要掌握在50度左右,而Mama的鴨胸肉是用橄欖油、蒜頭跟Chinesische Gewuerze先醃製,之後再開始慢慢熬煮鴨胸肉,不需要另外加橄欖油,因為醃製的過程中鴨肉已經會吸入橄欖油,所以就利用這些油小火熬煮,大約需要兩個小時。我們就很好奇的問Mama這道菜是不是德國的傳統菜,他說不是,這道作法是法式的,果真如此。醬料的話就是用超市買得到的酸甜醬去調,酸甜醬跟熬煮出來的油一起煮,然後再加上Sausebinder(類似台灣的太白粉)芶芡,整道菜就算是完成了。鴨胸肉在德國的價格並不便宜,一公斤的鴨胸肉大概要價13歐元,比起雞肉的價格高了很多,而這種料理方式的鴨胸肉口感相當好,肉質不柴,即使不順著紋理去切肉也可以很容易的把肉劃開,可見軟嫩一般,這道菜感覺起來也應該找個機會自己來試看看。至於Mama的水果沙拉早就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菜,所以當然獲得大家一致的好評,不過水果沙拉很費功夫,光要把所有的水果切成細片就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而且對於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家來說,要集中注意力切一小時的水果還是有點累人的,只是好像他老人家也樂在其中,很喜歡大家點這道菜。晚餐吃完後,Mama拿出了Gaestebuch給兩個人留言,然後還準備了自己做的果醬跟後院自產的核桃當作送別的禮物。到了要別離的時候還是會有些傷感的,相互擁抱後Mama竟然眼眶泛紅掉下眼淚來,就這樣目送兩個同學離去,Mama才說:這就是生命啊!時間總是不斷的向前走。Mama跟台灣人結的善緣不知道有多少,他常常都說他覺得她第二故鄉是台灣,看到我們這些小朋友一個一個往進修地移動,我想她心裡還是會有些感傷的。
"Darf ich nicht denken!"這幾天她常常會對我講這句話,尤其當她想到我二號就要離開這邊的時候。在這邊兩個月的生活暫時拋開所有的研究,跟語言學習為伍,那種感覺更貼近一般的生活,即使我沒有花很多時間在每天的功課上(大概最長不會超過一小時),但是幾乎每天晚上跟Mama聊些東西或者玩字謎遊戲或者看相本,每天總有一些不同的新鮮事可以聽聽,在此同時我也訓練我德文的聽力跟說話的能力。雖然平均一天都是將近兩個鐘頭,但是這兩個月下來我開始感覺到有些句子對我來說可以反射性的說出來,而且不需要太集中精神也大概可以知道對方要說什麼,當然有次沒有集中精神就鬧笑話了=.=....(Stunden->Studenten)
其實三明治計畫有這樣的機會讓大家在波昂一起學語言、搏感情,比起千里馬放牛吃草實在好太多了,即使大家在兩個月後要奔向德國的各個城市,但是有這兩個月的相處總比完全都沒有接觸好。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月的語言訓練有些浪費時間,對於研究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對我來說,既然在這邊生活,不學這邊的語言豈不是相當詭異的事情?就像外國人要在台灣工作,要是不會一點中文的話,說得過去嗎?到人家的地盤學人家的語言體驗人家的文化,es ist ganz normal!
第九個星期來到,要住在Mama這邊的新房客也要到來,而我將離開這邊開始另一段新的生活。對於這段日子的回憶不珍惜都很難,星期天早上學姐看到我在花園裡面拍照,就說:你一定會懷念這個地方的。是啊,這個地方不懷念都很難,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廚房作菜,哪個櫃子裏面放了刀叉湯匙,哪個又放了鍋碗盆,大概都已經瞭若指掌了。我一直很珍惜這樣跟人家認識的緣分也很珍惜我周邊的朋友。
我有很多好朋友,我珍惜每一個好朋友。只是"反正你有很多好朋友,大概也不差我這一個"這句話,讓我很難過。真的。
(*)在德文裡面描述朋友用Freund/in,即使男朋友女朋友也是用同樣的字。曾經有一篇文章提到德國人平均有3.3個朋友,大約1/6的德國人是沒有朋友的,這個意思除了反映跟德國人可能比較不容易成為朋友之外,另外是他們對於朋友的界定相當嚴格。能算成是朋友的少之又少,而大多數人頂多是Bekannte而已。由於要稱作Freund/in的人是跟自己相當了解親密的人,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在表達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時候畫蛇添足的跟英文一樣加上boy/girl(這是我單純的想法),所以語言反應一個民族的習性或文化,這邊可算是其一。不過說德國人不容易交朋友,這邊的德國人其實蠻抱怨美國人的種族歧視,他們會很諷刺的說美國雖然號稱民族的熔爐,不過種族歧視卻比其他國家更厲害。Mama在這邊最常舉的一個例子是她的一個好朋友嫁給印尼籍的老公,她先生是雙博士學位,在德國的Max-Planck Institut工作,同時也擁有教授頭銜,也就是名片上會打上"Prof. Dr. Dr."這樣頭銜的人,而他們在美國幾乎沒有交到美國朋友,常常反而是跟亞洲人或者歐洲人交朋友,美國人幾乎都不跟他們打交道的。這點從我們實驗室的學長也曾經間接證實過,有個學長就跟我說過他在美國的研究室跟老美打交道並不多,但是看到學姐在德國跟實驗室的關係都相當融洽,他就覺得好像德國這邊比較容易跟人家交朋友之類的。
($)邀請(einladen)這個字聽說在德國不要隨便亂用,當用了這個字,通常就有那種要請客的味道,就是那種"全部包在我身上,不用擔心"的意思。假如只是要找人一起去吃飯的話,就不需要用到這種字。不過應邀到人家家裡作客,帶一些小東西去送人家,不管在德國或者在台灣都是相當正常的,通常紅酒或白酒是最好用的,尤其這邊到處都產酒,這種東西送禮自用兩相宜的。
從九月的波昂到十月底的波昂,我想差別最大的地方應該在於樹葉顏色的轉變。在台灣從來沒有那樣深刻的體驗到季節轉變的感覺,即使工綜旁邊的那排台灣水杉在冬天也會光禿禿的一片,但是造成內心的衝擊卻遠不如闊葉樹的葉子變黃的感覺。大風一颳,黃色橙色的樹葉就隨著風逐漸飄落,原本公園裡綠色的草地滿滿的被枯黃的樹葉淹沒,加上雨水降下,原本就已蒼涼的氣氛更被加重。
這星期歌德的德文課進入尾聲,瞬間開始覺得度假的好日子不多了。在歌德這邊上課,碰到的班上同學其實人都很不錯,而且有不少是拿洪堡獎學金來做博士後的人,所以可見他們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已經有相當的實力,跟這些人在同一班上德文感覺很有趣,像這個月就有一個義大利的博士後,要來德國這邊做古埃及學的研究。跟這些同學,我們不用討論學術,我們只討論德文,反正德文不會講的,大家英文也都還能通;更有趣的是:有一天中午我們班上的幾個同學要一起去美術館看古根漢博物館的展覽,在去看展覽前,竟然一票人就一起跑去吃中餐廳(珍寶)。那天大概加上我跟班上的一個三明治學員,總共大約15人,分屬將近十個國籍,一群人就在餐廳中呱拉呱拉的英文德文交雜交談,大概也算是奇觀。
星期四幾乎是一整天的Party,早上上課的最後一節,大家都帶了一些食物到班上跟大家共享,吃喝聊天,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帶來算是他們國家道地的食物,有瑞士的乳酪、德國傳統的蛋糕,還有我們當天早上用電鍋做的一個蒸蛋,不過我覺得我們老師對於台灣來的電鍋似乎相當有興趣,因為他問了不少有關電鍋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拿電鍋來做什麼、要怎麼利用電鍋作菜、台灣有多少人用電鍋、是不是日本韓國也有之類的問題。而星期四的晚上換我們三明治學員聚餐,同梯的18人中因為有一個提早前往進修地,因此總共17人參加,加上一些同上語言課的好朋友,加起來有二十多人(一個大陸人、一個台灣人、一個西班牙人跟兩個韓國人),在人數眾多情況下,就各自分配要出的菜,我們這組分配到的是水餃跟滷肉,由於上次的控肉有人吃過好吃,所以就把我出賣了,總計大家出的菜大約十道,不過因為份量都不少,所以很多只好分配給大家打包回去。既然有吃飯當然也要喝酒,而在德國啤酒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吃飯之餘大家也拼命灌酒,我想算起來一個人(不論男女)應該至少都有一公升,還有一個學員因為喝得太急的關係還抓兔子。當天晚上那個學員由於要提早離開的關係,所以就被大家輪番敬酒,在即將結束時,突然間無預警的就吐了,然後接下來酒勁發作,整個身體幾乎沒有辦法行動,當天晚上有個西班牙女孩(我們德文課的同學)就在旁邊照顧他,而且還握著他的手,這時候同梯的學員就在那邊開玩笑:"為什麼我上次抓兔子就沒有人這樣。"或者說:"要是身體不舒服能夠換到這樣的待遇我也甘願。"這些事件對於大家來說都算是茶餘飯後的笑話,那天晚上我們就問那個西班牙女孩說:"你們常這樣握著人家的手嗎?"他回答:"要是好朋友的話,這樣蠻正常的。"我們就跟他說:"通常在台灣會這樣握著的話,人家可能都會以為你們是情侶。"不過這就是文化差異,即使德國人是嚴肅的民族,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好朋友的擁抱其實也相當正常,不過這樣的動作我們寧可是對方主動要求而不是我們主動,畢竟德國人定義"朋友"跟台灣人定義的"朋友"(*),實際上的意義不大相同。
另外一件是同梯的學員對喜歡一個韓國女孩,當天晚上也有邀請那個韓國女孩過來,不過因為她有事的關係,直到晚上九點左右才到。八點多的時候同席的韓國人接到韓國女孩的電話,然後她很快的就把電話轉給我們那個學員,由於韓國女孩的英文不大行,所以我們可愛的男孩只能硬著頭皮用德文跟他溝通,當然旁邊有德文比較強的捉刀,就這樣現場直接口譯,最後咱們可愛的男孩就不畏天氣的寒冷坐公車回到歌德學院接女孩過來,西班牙女孩還在旁邊起鬨用中文說"我愛你",大家都在笑:重要的中文我們都已經敎會她了。這時候大家都有一種:"愛情的力量真偉大"的感覺,然後就在大家歡呼掌聲中,勇士披上他黃色的小外套,衝鋒前往哥德迎接美人。然後整個晚上大家在這樣笑鬧中結束,離開時已經晚上十一點多了。
星期五晚上是Mama邀請($)的告別晚餐,除了我之外另外也邀請兩個常來我家吃飯的好朋友一起來。星期五下課回家原本要先幫Mama作一些菜的,誰曉得她已經幾乎把所有的料理都準備完畢,Mama的招牌水果沙拉也都已經就緒,鴨胸肉也早已醃好開始煮,所以我就很米蟲的窩到房間睡個覺才下樓做最後的一些準備。晚上七點開飯,準備的菜有蔬菜沙拉、Mozarella、香菇雞湯、酸甜醬搭鴨胸肉跟水果沙拉。鴨胸肉的作法讓我回想起出國前在路易十四吃的油封鴨腿,幾本上這兩道菜的作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油封鴨腿講究的是用鴨油慢慢熬煮到鴨肉軟,最重要的是油溫大約要掌握在50度左右,而Mama的鴨胸肉是用橄欖油、蒜頭跟Chinesische Gewuerze先醃製,之後再開始慢慢熬煮鴨胸肉,不需要另外加橄欖油,因為醃製的過程中鴨肉已經會吸入橄欖油,所以就利用這些油小火熬煮,大約需要兩個小時。我們就很好奇的問Mama這道菜是不是德國的傳統菜,他說不是,這道作法是法式的,果真如此。醬料的話就是用超市買得到的酸甜醬去調,酸甜醬跟熬煮出來的油一起煮,然後再加上Sausebinder(類似台灣的太白粉)芶芡,整道菜就算是完成了。鴨胸肉在德國的價格並不便宜,一公斤的鴨胸肉大概要價13歐元,比起雞肉的價格高了很多,而這種料理方式的鴨胸肉口感相當好,肉質不柴,即使不順著紋理去切肉也可以很容易的把肉劃開,可見軟嫩一般,這道菜感覺起來也應該找個機會自己來試看看。至於Mama的水果沙拉早就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菜,所以當然獲得大家一致的好評,不過水果沙拉很費功夫,光要把所有的水果切成細片就必須花很長的時間,而且對於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家來說,要集中注意力切一小時的水果還是有點累人的,只是好像他老人家也樂在其中,很喜歡大家點這道菜。晚餐吃完後,Mama拿出了Gaestebuch給兩個人留言,然後還準備了自己做的果醬跟後院自產的核桃當作送別的禮物。到了要別離的時候還是會有些傷感的,相互擁抱後Mama竟然眼眶泛紅掉下眼淚來,就這樣目送兩個同學離去,Mama才說:這就是生命啊!時間總是不斷的向前走。Mama跟台灣人結的善緣不知道有多少,他常常都說他覺得她第二故鄉是台灣,看到我們這些小朋友一個一個往進修地移動,我想她心裡還是會有些感傷的。
"Darf ich nicht denken!"這幾天她常常會對我講這句話,尤其當她想到我二號就要離開這邊的時候。在這邊兩個月的生活暫時拋開所有的研究,跟語言學習為伍,那種感覺更貼近一般的生活,即使我沒有花很多時間在每天的功課上(大概最長不會超過一小時),但是幾乎每天晚上跟Mama聊些東西或者玩字謎遊戲或者看相本,每天總有一些不同的新鮮事可以聽聽,在此同時我也訓練我德文的聽力跟說話的能力。雖然平均一天都是將近兩個鐘頭,但是這兩個月下來我開始感覺到有些句子對我來說可以反射性的說出來,而且不需要太集中精神也大概可以知道對方要說什麼,當然有次沒有集中精神就鬧笑話了=.=....(Stunden->Studenten)
其實三明治計畫有這樣的機會讓大家在波昂一起學語言、搏感情,比起千里馬放牛吃草實在好太多了,即使大家在兩個月後要奔向德國的各個城市,但是有這兩個月的相處總比完全都沒有接觸好。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月的語言訓練有些浪費時間,對於研究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對我來說,既然在這邊生活,不學這邊的語言豈不是相當詭異的事情?就像外國人要在台灣工作,要是不會一點中文的話,說得過去嗎?到人家的地盤學人家的語言體驗人家的文化,es ist ganz normal!
第九個星期來到,要住在Mama這邊的新房客也要到來,而我將離開這邊開始另一段新的生活。對於這段日子的回憶不珍惜都很難,星期天早上學姐看到我在花園裡面拍照,就說:你一定會懷念這個地方的。是啊,這個地方不懷念都很難,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廚房作菜,哪個櫃子裏面放了刀叉湯匙,哪個又放了鍋碗盆,大概都已經瞭若指掌了。我一直很珍惜這樣跟人家認識的緣分也很珍惜我周邊的朋友。
我有很多好朋友,我珍惜每一個好朋友。只是"反正你有很多好朋友,大概也不差我這一個"這句話,讓我很難過。真的。
(*)在德文裡面描述朋友用Freund/in,即使男朋友女朋友也是用同樣的字。曾經有一篇文章提到德國人平均有3.3個朋友,大約1/6的德國人是沒有朋友的,這個意思除了反映跟德國人可能比較不容易成為朋友之外,另外是他們對於朋友的界定相當嚴格。能算成是朋友的少之又少,而大多數人頂多是Bekannte而已。由於要稱作Freund/in的人是跟自己相當了解親密的人,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在表達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時候畫蛇添足的跟英文一樣加上boy/girl(這是我單純的想法),所以語言反應一個民族的習性或文化,這邊可算是其一。不過說德國人不容易交朋友,這邊的德國人其實蠻抱怨美國人的種族歧視,他們會很諷刺的說美國雖然號稱民族的熔爐,不過種族歧視卻比其他國家更厲害。Mama在這邊最常舉的一個例子是她的一個好朋友嫁給印尼籍的老公,她先生是雙博士學位,在德國的Max-Planck Institut工作,同時也擁有教授頭銜,也就是名片上會打上"Prof. Dr. Dr."這樣頭銜的人,而他們在美國幾乎沒有交到美國朋友,常常反而是跟亞洲人或者歐洲人交朋友,美國人幾乎都不跟他們打交道的。這點從我們實驗室的學長也曾經間接證實過,有個學長就跟我說過他在美國的研究室跟老美打交道並不多,但是看到學姐在德國跟實驗室的關係都相當融洽,他就覺得好像德國這邊比較容易跟人家交朋友之類的。
($)邀請(einladen)這個字聽說在德國不要隨便亂用,當用了這個字,通常就有那種要請客的味道,就是那種"全部包在我身上,不用擔心"的意思。假如只是要找人一起去吃飯的話,就不需要用到這種字。不過應邀到人家家裡作客,帶一些小東西去送人家,不管在德國或者在台灣都是相當正常的,通常紅酒或白酒是最好用的,尤其這邊到處都產酒,這種東西送禮自用兩相宜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