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要對吳哥窟下簡單的結論,那我想就只有兩個字:驚人。而裡面有這麼多的故事還有歷史,即使要寫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加上記憶力也不是特別好,很多回憶的東西也就只能看圖說故事了。

Neak Pean
涅槃宮一景

從驗票口進入吳哥窟遺址後,就開始造訪一個接著一個景點,除了搭車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喘息的機會。一般說來總是第一個跟最後一個景點會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在吳哥窟的旅程中我對於女皇宮(Banteay Srei)的精雕細琢才是無法忘懷。女皇宮的位置大約在吳哥城的北方約18公里,不是說吳哥窟的雕塑沒有什麼可觀的,而是這個女皇宮所用的石頭是磚紅色的,據聞是當時從印度進口的石材,使得整個寺院顯得更為高雅。雖然叫做女皇宮,但實際上則是奉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廟宇,它的雕塑立體感十足又精緻,也被稱為吳哥藝術的珍珠。在吳哥遺跡中隨處可見大板根這種高大的樹,當然在女皇宮前也不例外。看到這種高大的參天古木就會自然的聯想到在Guatemala的瑪雅文化Tikal遺跡一入門不久就可以看到的國樹,ceiba。進入女皇宮小小的門後,緊接而來的是一條貫穿軸線的通道,接著才是環繞寺院的護城河。護城河幾乎是所有吳哥遺跡的特色,幾乎所有的大型建築都像浮在水中般的為護城河包圍著,僅靠著一條筆直的通道連接,甚至有些寺廟沒有對外連通的道路,要進行祭祀時還得搭船才能進入(當然現在幾乎都已乾涸)。女皇宮的護城河與建築本體相比不算誇張(小吳哥的應該是最誇張的),磚紅色的石頭映在水面的倒影與浮在水上的紫色荷花交織,拍照的人群同樣也不甘示弱在建築前擺起美美的姿勢想要與典雅的失落文明一同入鏡,就這樣整幅畫面滿是橫越時空之感,也給沉寂數百千年的建築帶來新鮮的氣象。

Banteay Srei
女皇宮,雖然遠離吳哥主要遺跡區但依舊遊客如織

這些寺院的雕塑經常主題都是神話故事或者歷史事件,當然這邊也不例外。每座門廊上方的三角形地帶都有一個故事或者神祈的雕像,這些傳說故事我記不得幾個,最著名的應該是由天鵝抬起的仙女,這個設計在其他地方完全不曾見過,可說是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之一。不過即使這邊保存再怎樣良好,很多石頭也已經產生黑色的髒物(可能是發霉或者長青苔之類),另外破碎佚失的部份,在這幾年的修復工作中也逐漸成形,所以看到石頭的顏色有顯著落差也就不足為奇。假若女皇宮這樣的3D雕塑讓人印象深刻,那當然也不能錯過在大吳哥(Angkor Thom)的Bayon寺與小吳哥(Angkor Wat)的淺浮雕(Bas-relief)。

Bayon最著名的點大概有兩個,有一個是可以坐在窗台上與巨石像接吻的地方,另一個就是所謂的”微笑高棉”。但是不管這兩個地方有多少人在那邊一起拍照,我也是意思意思跟微笑高棉拍個照片而已。真正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那天原本的陰沉的天氣在此刻陽光透出雲層,金色的光線打在這些經過風霜歲月洗禮的雕塑上,墨綠色的青苔、原石的的深灰淺灰色混雜、加上金黃色柔和的光線與背景透藍的天空,或許就因為這樣讓人有置身古代或者天堂的錯覺。石頭堆砌與雕塑出來的美與壯闊,只能說各有巧妙不同。宗教力量的強大是很難想像的,或許真的不管是太平盛世還是亂世,人類的心中都需要一股慰藉的力量,才會讓當權者義無反顧的用最堅固的材料去建造他們的居所以及寺院。在吳哥窟是如此,走過瓜地馬拉的Tikal、宏都拉斯的Copan還有秘魯的Machupichu也都是這樣,給人住的建築早就只剩下難以辨識的遺跡,根據考究才知道他們即使用石材搭蓋建物本體,頂上也只是簡單用茅草木頭這類的材料遮風擋雨而已,而神殿與宮殿自是規格不同,甚至皇宮的擺設可以簡單,但是神廟的建築從裡到外絕對沒有一個環節是可以馬虎的。所以經過千年後,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些宏偉的石造建築,至於民間的茅草屋,只能從文獻中推想或者從今天柬埔寨人民的生活型態多少推敲,要完全的復原那時吳哥皇城那時欣欣向榮的狀態,想來也是相當困難也沒有必要的。

Bayon.jpg
(左) Bayon中四處所建這樣的四面佛像 (右)微笑高棉

小吳哥的淺浮雕恐怕是這幾天行程最悠閒的一個片段。進入小吳哥後因為導遊要先讓我們進入最頂上一層(登天堂),因此沒有做太多說明就帶著我們拼命往前衝,因為每次塔頂最多限額五十人,加上下午四點半後不開放,因此大家就在一陣忙亂中衝到第三層排隊等候登天。吳哥遺址的高塔幾乎跟Tikal沒有兩樣,都是極陡峭又狹窄的石階,差別在於吳哥的塔高度不像Tikal這樣誇張,加上吳哥的各塔在設計上有一大層一大層的緩衝地帶,看起來跟走起來也不那樣恐怖。原本是沒有任何扶手跟輔助梯的,是後來據說一對法國夫婦在這邊旅遊時,因為太太不小心在下階梯的過程中跌落死亡,因此先生為了紀念他太太於是在這邊出資興建扶手(現在已經不從此處上下)。雖然興建扶手,對於這樣大量人潮上下的地方還是太危險,因此另外再興建新的雙向木階梯加上扶手,加之以總量管控,希望這樣的遺憾不要再度發生。不過我私下以為這樣的故事其實還蠻浪漫的。圍繞在第一層外面的八個巨幅淺浮雕絕對是觀賞小吳哥的重點。其主題有神界與魔界的戰爭、Kurukshetra之役、天堂與地獄等,其實從這比例看來還是以神話故事居多,導遊簡單講解完兩個淺浮雕後就是自由活動時間,天空此時下起雨來,剛好就讓我們有多點機會慢慢欣賞這幾幅巨作。拿著手中Lonely Planet的解說,一個一個對照提到的主題及有趣的畫面,一張一張拍下來:

IMG_6942.JPG
Kurukshetra之役中箭死亡的首領

IMG_6945.JPG
神魔之戰中騎著聖鵝的濕婆神

IMG_6946.JPG
騎著Garuda的Vishnu in Krishna and Demon King

IMG_6944.JPG
Monkey Army in Battle of Lanka:
Fighting the seducer of Rama’s wife, Ravana, who had 10 heads and 20 arms.

然後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天色逐漸暗下來,也逐漸靠近應該集合的時間,很快的想要在這所剩不多的時間內對這個地方作快速的巡禮,而雨還在下、天色暗得比平常更快,即使想要用相機多捕捉一些影像,也只能徒呼負負。我們幾乎是準時回到小吳哥入口處的菩提樹下,但顯然大多數的人早已回車上休息,只剩下我們硬是逼到最後一刻才肯從城門中出來。

在吳哥窟的旅行每登上高塔往四方一望,盡收眼底的只有一片叢林,四周沒有什麼高山,只有一片的蓊鬱。這景象就讓人不斷想到瓜地馬拉的Tikal,也是一個在熱帶叢林中被無意發現的遺跡,至今雖然遊客如織(當然不若吳哥這麼的多),但石頭們依舊靜靜佇立,看透這人世間幾千年的歲月流逝。而我們登頂看到叢林,想到的除了是帝王那種君臨天下的豪氣,還有那種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塔的快感:在艷陽下滿頭大汗加上手腳並用,在頂上時享受徐徐涼風拂過,不亦快哉!只是通常登頂容易,下臺階才是驚心動魄的開始,每個人都是斜側著身一腳一腳步步踩穩,深怕不小心就像個肉球般從台階上滾到地面。

這篇文章的最後想要講一個簡短的小故事:在巴肯山看日落的時候,在東面的底座處有一座小建物遮蔽著一個地上的凹洞,所謂的”佛祖腳印”,據說另一個腳印在荔枝,而佛祖下凡是爲了解救飽受水患所苦的高棉百姓(當然這是當地的傳說)。我直接想到的就是在海德堡(Heidelberg)的城堡,那邊也有一個凹下去的小腳印,據說是當時住在城裡的公主要和王子私奔,從窗口跳下在地面留下的痕跡。我想要不是公主的內力過於深厚(這就要擔心王子是否會被家暴),不然就是公主的噸位相當可觀,才有這樣的能力在城堡的石版上留下這樣的痕跡了。

Footprint.jpg
(左)巴肯山的佛祖腳印 (右)海德堡的公主腳印

其他景點則容後再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