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會副標:1885年秋,我的哀愁與孤獨 (Fall 1885, My sorrow and loneliness)
Piano: Peter Rösel; Conductor: Pietari Inkinen
Program
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o. 4; Brahms – Symphony No. 4
這場演出總歸來說,並不算是一場令人滿意的表演。
這場音樂會的曲目並不是我相當熟稔的作品,但因為都是德奧派的作品,所以即使再怎樣不熟悉也不會到完全沒有聽過的地步。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跟交響曲類似,通常單號作品陽剛味比較重,而雙號作品相對較具陰柔性,加上這場曲目演出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本身的風格有點迷濛幻想,因此這首曲子一直都不是我最喜歡的貝多芬鋼協;而布拉姆斯的作品雖然沒有如此的分別,不過因為他的第四號交響曲有別名”輓歌交響曲”,基調上還是以哀愁為主,故這場音樂會就下了這樣充滿灰色的標題。
如此灰色的標題,沒有想到演出也讓人感到如此的黯淡。從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說起好了,下半場將這首曲子演完的時候真是一點讓人欣喜的感覺也無。我總是覺得這個年輕的指揮無法駕馭這個交響樂團,或者說他對這首曲子的體驗不夠深入,所以展現出來的結果是一種奇異的風格。對於旋律的處理雖然有些地方會讓人有驚喜,但是這樣的驚喜通常是稍縱即逝。加上樂團的聲音層次感不明,很多應該要有表現的地方好像就像一團迷霧般就此帶過,NSO的管樂器聲音依舊不令人滿意,說嘹亮也不嘹亮,聲音還是帶著髒髒的沙啞感。假如不論技術上的問題,這樣聽起來不具性格的詮釋也讓人很懷疑指揮是怎麼解讀這樣龐大的作品。不曉得是不是我的錯覺,很多地方聽起來總是讓人覺得提心吊膽,包含第一樂章結尾跟第四樂章結尾都有那種令人擔心的感覺。第四樂章是以變奏曲的形式寫成,但是三十段變奏演完真是讓人有處在一片迷霧的感覺,總之我實在對手布拉姆斯的演譯充滿意見,心裡想要是由Herbig親自上陣指揮,應該呈現的結果不會是這樣才對。
貝多芬的第四號鋼協簡單四個字就是”中規中矩”。Rösel的演奏在技巧上遊刃有餘,所以表現得從容不迫,呈現的是一派冷靜清晰的貝多芬,這樣的效果有人會覺得獨奏家跟樂團沒有擦出競奏的火花。不過我倒是喜歡這種比較冷靜的感覺。第二樂章中管絃樂團與鋼琴的對話中,在兩邊的一問一答,又充滿歎息的聲音中,呈現出一種悲苦無奈的情緒。這個短巧的樂章創造出迥異的氣氛後,又靜悄悄的滑入以Rondo所寫的第三樂章,然後就這樣四平八穩的演奏到結束。對於Rösel的詮釋我個人還蠻喜歡的,乾淨俐落又是泱泱大度之感,很平實的演奏讓人覺得是一種務實的舒服,樂團的搭配還好,但是音響的層次感處理不佳,很多聲部的聲音沒有穿透性,每當一齊奏就出現渾沌的景象,絃樂器的情況還比較好,後面的定音鼓跟一排管樂出現時,就產生轟隆轟隆的聲音。印象中第一樂章的Cadenza部分有點特別,跟我聽過的有些不同,不過沒有特別紀錄下來也不曉得該怎麼說明那段旋律的特色。記性是越來越差了,很多稍縱即逝的事情還是不要太仰賴記憶才好。
不論音樂會聽起來感覺如何,對於疲憊的身心都是一種充足的抒發,想來我的生活已經沒有辦法缺少這塊東西了。
Piano: Peter Rösel; Conductor: Pietari Inkinen
Program
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o. 4; Brahms – Symphony No. 4
這場演出總歸來說,並不算是一場令人滿意的表演。
這場音樂會的曲目並不是我相當熟稔的作品,但因為都是德奧派的作品,所以即使再怎樣不熟悉也不會到完全沒有聽過的地步。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跟交響曲類似,通常單號作品陽剛味比較重,而雙號作品相對較具陰柔性,加上這場曲目演出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本身的風格有點迷濛幻想,因此這首曲子一直都不是我最喜歡的貝多芬鋼協;而布拉姆斯的作品雖然沒有如此的分別,不過因為他的第四號交響曲有別名”輓歌交響曲”,基調上還是以哀愁為主,故這場音樂會就下了這樣充滿灰色的標題。
如此灰色的標題,沒有想到演出也讓人感到如此的黯淡。從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說起好了,下半場將這首曲子演完的時候真是一點讓人欣喜的感覺也無。我總是覺得這個年輕的指揮無法駕馭這個交響樂團,或者說他對這首曲子的體驗不夠深入,所以展現出來的結果是一種奇異的風格。對於旋律的處理雖然有些地方會讓人有驚喜,但是這樣的驚喜通常是稍縱即逝。加上樂團的聲音層次感不明,很多應該要有表現的地方好像就像一團迷霧般就此帶過,NSO的管樂器聲音依舊不令人滿意,說嘹亮也不嘹亮,聲音還是帶著髒髒的沙啞感。假如不論技術上的問題,這樣聽起來不具性格的詮釋也讓人很懷疑指揮是怎麼解讀這樣龐大的作品。不曉得是不是我的錯覺,很多地方聽起來總是讓人覺得提心吊膽,包含第一樂章結尾跟第四樂章結尾都有那種令人擔心的感覺。第四樂章是以變奏曲的形式寫成,但是三十段變奏演完真是讓人有處在一片迷霧的感覺,總之我實在對手布拉姆斯的演譯充滿意見,心裡想要是由Herbig親自上陣指揮,應該呈現的結果不會是這樣才對。
貝多芬的第四號鋼協簡單四個字就是”中規中矩”。Rösel的演奏在技巧上遊刃有餘,所以表現得從容不迫,呈現的是一派冷靜清晰的貝多芬,這樣的效果有人會覺得獨奏家跟樂團沒有擦出競奏的火花。不過我倒是喜歡這種比較冷靜的感覺。第二樂章中管絃樂團與鋼琴的對話中,在兩邊的一問一答,又充滿歎息的聲音中,呈現出一種悲苦無奈的情緒。這個短巧的樂章創造出迥異的氣氛後,又靜悄悄的滑入以Rondo所寫的第三樂章,然後就這樣四平八穩的演奏到結束。對於Rösel的詮釋我個人還蠻喜歡的,乾淨俐落又是泱泱大度之感,很平實的演奏讓人覺得是一種務實的舒服,樂團的搭配還好,但是音響的層次感處理不佳,很多聲部的聲音沒有穿透性,每當一齊奏就出現渾沌的景象,絃樂器的情況還比較好,後面的定音鼓跟一排管樂出現時,就產生轟隆轟隆的聲音。印象中第一樂章的Cadenza部分有點特別,跟我聽過的有些不同,不過沒有特別紀錄下來也不曉得該怎麼說明那段旋律的特色。記性是越來越差了,很多稍縱即逝的事情還是不要太仰賴記憶才好。
不論音樂會聽起來感覺如何,對於疲憊的身心都是一種充足的抒發,想來我的生活已經沒有辦法缺少這塊東西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