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曲:錢南章
指揮:葉詠詩 指揮NSO
導演:Juliette Deschamps
潘玉良/朱苔麗
潘贊化/田浩江
王守義/徐林強
劉校長/廖聰文
女模特兒、老鴇/翁若珮
女模丈夫/孔孝誠

原本對於這樣首演的新作品其實興趣都不大的,一方面害怕演出團隊的陣容(買套票的時候只知道作曲者跟樂團指揮而已,其他演出者個資訊都還不明朗),一方面是擔心音樂太過現在無法接受,但也不曉得哪邊出現的衝動,讓我在購買套票的時候就決心下手。

Pan Yulin.jpg
潘玉良自畫像

開場前在戲劇院的誠品巧遇Chris,講了幾句德文後被他笑說”你當兵把我的德文全都忘光光了”,我回答:”其實我忘光的東西不只是德文,感覺腦袋已經都變笨了”,不過這只是看戲的插曲。開演前由作曲家錢南章老師對於作品作介紹,扣除我不想聽的部份(演出人員、劇情以外),他只很扼要的列出裡面重要的曲子,幾乎也沒什麼說明,因此只能靠看戲的時候再加以體會。

就整齣歌劇而言,第一、二幕的敘事性較強,從序曲開始就是一波平和的氛圍,沒有特別洶湧的波瀾起伏,倒是跟本劇出現多次的蘇州河共同呼應。妓院那段中老鴇的唱段是相當有趣的,在開演前的導聆錢南章老師就說導演跟他說他裡面所寫的曲子都是”甜”的,而唯獨這首歌是”鹹”的,這段話至今想來依舊令人莞爾。只是這段演唱上,因為又言又歌加上誇張的動作(說穿就是一股騷勁兒),需要掌握的稜角太多,使得音樂性變得不穩,只能說趣味有餘技術不足。而穿插在本段落的京韻大鼓、崑曲表演,實在是隔靴搔癢,假如在這邊用交響樂團襯底加上三名演員的身段表演與後面尋芳客的喝彩來表現,也應該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實不須在裡面刻意安插這樣的片段。第二幕在戲劇張力上模特兒跳樓前的六重唱應該算是音樂構畫的高潮部分,在這段六重唱後女模的丈夫不斷的唱著”忝不知恥、忝不知恥”把妻子逼上絕路,致使潘玉良決定前往巴黎繼續深造。上半場的演唱上朱苔麗老師有兩次很明顯的漏詞,其餘倒是沒有什麼好挑剔的,而下半場的演唱狀況就只能用火力全開來形容,聲音與情緒的收放都讓人聽(看)得歡喜。

第三、四幕的戲劇性較強,Chris說比較emotional。第三幕的開始背景設定在巴黎,一群人為了玉良的畫作獲獎大肆慶祝,這邊是用法文演唱。王守義在巴黎總是陪在玉良的身旁,但這時贊化的到訪讓三人的重唱帶來了複雜的情緒,當然玉良與贊化的相逢之喜與愛戀溢於言表,而守義在旁唱出的單相思,讓下雪的巴黎似乎變得更冷了。饅頭歌是下半場另一首逗趣的歌,不似上半場老鴇唱的”鹹”,這首曲子的俏皮帶有一點溫潤的甜和在巧克力的苦中,畢竟留學生生活的拮据與樂觀都和在這首曲子當中了。飲酒歌的變奏(轉為小調)與後方群眾的喧鬧呈現的反差,在我看來是很直覺也漂亮的一個聯想。至於回國任教因為本身畫風的前衛大膽造成學生與教師間的拉鋸,以及她又決定回到法國,尾聲最後那鏗鏘有力的”潘玉良”三字,當然第四幕不管在畫面、劇情或者音樂性上都有很精采的表現。

或許是新作品的關係,觀眾們都持著觀望的態度看這齣戲,直到下半場(一方面是劇情的關係,或許一方面也是較為熟悉氣氛的關係)才開始有較熱絡的反應出現。不過覺得唱詞的部分跟音樂的搭配總覺得有些mismatch,就是歌詞呼吸跟斷句的感覺,與音樂的樂句切換不同步,另外歌詞大多數寫得溫潤典雅,也算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過有些詞又過於白話地夾雜在其中,聽起來是有點怪異錯亂;或者有些可以使用押韻的字卻感覺刻意避開(這只是非常個人的意見而已),反倒有些奇怪。音樂聽起來是很舒服的,基調上使用五聲音階,加之以多樣的變化反映各個場景的時空背景,雖然有人可能會覺得就是一種大雜燴的曲風,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多樣性,讓這齣歌劇生色不少。佈景的設計雖然簡單,但二十幾塊大隔板加上不銹鋼,著實營造出各種變化與現代感。

散場時大概跟Chris稍微聊一下對這部歌劇的看法,他看完之後覺得還蠻感動的(不過我忘了問他對於哪一段特別覺得感動),而且他還說台灣在這幾年內能夠一口氣推了”馬偕”跟”畫魂”這兩部新歌劇,實在是相當好的事情,因為他很喜歡看歌劇,但是在歐洲不管再怎麼看都是舊歌劇,令他覺得有些氣餒。

我想這部還是值得一看的歌劇,不需要擔心聽不懂唱什麼(反正有字幕),不需要擔心聽不懂音樂或者害怕有噪音出現(因為沒有讓人難以接受的和聲),就帶著輕鬆的心情進入劇院看戲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illi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